“十三五”乡村建设进入“标准化”+“个性化”时代
新华网南宁11月8日电(记者何丰伦、韩洁)90%以上的村庄生活垃圾实现治理、100个县开展开发性金融贷款领投的农村污水治理试点、城乡自来水一体化水平由现在的21%提高到33%……业内分析,“十三五”期间,我国乡村建设将进入“标准化”+“个性化”时代。
长年研究县乡区域经济问题的专家、桂林理工大学区域经济学教授曾鹏分析:“标准化”是指住建部、环保部、农业部等多个部门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领域将呈现出多重“硬指标”。如住建部明确5年内完成全国90%村庄生活垃圾治理;根据江苏和广西经验,以每户1万元左右的成本推进农村污水治理;到2020年将城乡自来水一体化水平由现在的21%提高到33%;到2020年基本实现农房建设都有规划管理;对中国传统村落给予支持保护等等。
“个性化”则是指在上述“硬指标”落实过程中,各地可以因地制宜,结合本地情况来选择不同突破口。
2013年第一次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以来,我国各地积极采取不同措施,大力推动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
广西建立了以“大分散+小集中”“土办法+新技术”相结合的垃圾处理方式,县城周边村屯“村收、镇运、县处理”、乡镇周边“村收、镇运、片区处理”和边远乡村“就近就地处理”的垃圾收集与处理模式,实现了39条主要河流水质达标率94%,农村田间生产废弃物基本清除的目标。
浙江省德清县则采取有城乡环卫发展公司对县域内集镇、村庄、河道、道路及绿化,实行保洁、收集、清运、处理、养护“五统一”的模式,城乡垃圾收集覆盖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处理率均达到100%。
“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要坚持城乡环境治理并重,统筹农村饮水安全、改水改厕、垃圾处理。这意味着饮水安全、垃圾污水处理仍是重中之重。
财政部农业司巡视员赵杰分析,我国地域广阔,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面临的突出问题差距很大,经济落后地方主要是提供基本公共设施的难题,如道路、饮用水安全等基本生活问题;基本生活问题解决的地区,面临的是环境整治、污水垃圾处理等突出问题;相对发达地区则处于农村生活富裕后,追求美丽乡村建设问题。这属于三个不同层次的需求。“钱多有钱多的干法,钱少有钱少的办法,因地制宜才能凸显出个性。”
桂林旅游学院学者付德申认为,“标准化”与“个性化”的结合,核心在于如何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同时最大限度地将“青山绿水”变为“金山银山”。“乡村建设再多的高楼大厦也比不了北京、上海,民族特色鲜明、依山傍水的建筑才能让人记住乡愁,获得心灵的回归。”
来自农业部的数据:目前我国各类休闲农村经营主体已超过180万家,接待量达10亿人次,有3000万农民从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