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需砥砺 扬帆正当时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用“人民群众获得感增强”来总结2016年保障民生工作方面的成就,可见“民生”在政府工作中的分量。这其中,“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所取得的成果功不可没。不仅如此,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新目标、新任务,广大文艺界的代表、委员认真审议讨论政府工作报告,同时进一步梳理2017年文化工作的新思路。
“总理在报告中明确指出,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它们的有序健康发展离不开法律的保障。”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文化厅厅长刘宽忍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3月1日起正式实施,在文化领域,这部综合性、全局性、基础性的重要法律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了法律依据,为保障文化民生、实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提供了法律保障。这令他无比欣慰,“这也坚定了我们的文化自信。要顺利实现这些目标和任务,我们要继续撸起袖子加油干。”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周予援表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内含”一份文化工作的成绩单。“它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撸起袖子干出来的,成绩喜人,来之不易。”周予援坦言,报告中的一句话让他印象颇为深刻,“民生是为政之要,必须时刻放在心头、扛在肩上。”“今后要继续让艺术家们深入生活,潜心创作。把居高不下的票价降下来,让更多的百姓走进剧场。要高度重视剧场高票价问题所在,理顺文化与市场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让观众享受更多更好的艺术成果。”周予援说。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交响乐团团长关峡也表示,政府工作报告说明过去一年的文化工作比较踏实。“我们应该从本行业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关重点工作的推进。狠抓创作,搭建平台,疏通传播方面的阻隔,让音乐不只是通过音乐现场,而是通过网络等多种形式走向民众。同时,要抓音乐著作权的保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对著作权进行保护,尤其是重视保护原创作品,这样有助于调动音乐家的积极性。”关峡建议。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连辑建议,把中国艺术研究院作为中国文化艺术高端智库主办单位。他还建议,把“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在我看来,应把非遗保护引导发展成为边远困难地区和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产业,助力精准扶贫,并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加大传统手工技艺传承和保护力度。”连辑说。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张廷浩表示,政府工作报告里每年都对文物和非遗保护有所表述,对于从业者来说其背后有丰富的内涵。“专题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观众80%是18岁至22岁的年轻人,这说明广大青年对我国文化精品展示有着巨大的热情。”张廷浩说。
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坚持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当下中国,文化问题成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让灿烂的中华文化重新引领我们的生活,让淳美的民间风俗重新成为时代的风景,这应该是国家的战略,也是我们的使命。”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文联主席熊召政说,“从历史的角度看,现在正处在中华文化转型的关键时期,当务之急是要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重建我们的文化体系,构筑我们的道德规范,疏通我们的当代文脉。”
“总理在报告中提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使我觉得更应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为这是我们的根基,是文化自信的来源。”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川剧院院长沈铁梅履职4年,提出了30份建议,其中17份都是关于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保护的。她提出了把传统戏曲纳入学校的教育体系、减免传统戏曲行业税收、加大传统戏曲人才建设以及关于保护方言、文化的建议。“可喜的是,今年1月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我的建议全部体现了,这给了我莫大的鼓舞。”沈铁梅说。
“李克强总理在继往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基础上,今年在报告中又强调了推动文化创意等新兴消费。”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政协副主席李修松表示,“只有在总结国内外相关产业发展的历程、经验及其理论方法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文化创意并加以运用,才能推动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使之更具有吸引力,产生更好的效益。” (记者 薛 帅 程 佳)
稿件来源: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