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贫困

02.02.2016  12:18
决战贫困 - 宁夏新闻网
来源: www.nxnet.cn
——宁夏立志提前两年实现脱贫攻坚目标走笔


原州区产业扶贫铺筑群众致富路。记者 丁建峰 摄
  塞上冬日,处处透露着春的生机。
  当时光的脚步穿越令人难忘的峥嵘岁月,历史的长河将宁夏人民决战贫困的史诗铭记。
  曾经的西海固苦,苦瘠甲天下。驱之不去的赤贫,令七尺汉子悲戚,青春少女白头,懵懂幼儿惊惧,耄耋老人哽咽……
  如今的塞上江南新,满目皆诗行。中国扶贫攻坚主战场,世界减贫事业的精彩缩影。
  拼搏奋进,玉汝于成。今天,宁夏660万回汉各族群众,正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发起一场六盘山下逐“穷魔”的脱贫攻坚战。
   我们心中有一匹民族魂魄化成的“龙马”,雄壮有力,追月逐日,乘风御雨,啸聚黄河
  这是党中央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
  到2020年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确保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脱贫。
  没有宁夏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
  这是一张民心所向的“时间表”:
  提前两年,即到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时实现脱贫目标,力争在全国脱贫攻坚中走在前列。
  1月7日,自治区党委、政府在全区脱贫攻坚誓师大会上,为宁夏人民描绘出前无古人的脱贫“路线图”:
  到2018年,实现现行标准下的58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00个贫困村全部销号、9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到2020年达到1万元以上,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指标达到或接近全国平均水平,贫困人口稳定实现“三不愁、四保障”,不让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铮铮誓言,掷地有声。一头挑起党中央、国务院的殷切期望,一头挑起贫困百姓的期盼、时代赋予的使命。
  西海固,一个古老的、浸透着悲辛泪水的“贫困”代名词。
  “陇中苦瘠甲于天下”,翻开一纸发黄的奏折,130多年前清朝陕甘总督左宗棠一声叹息;联合国专家眼见山大沟深十年九旱,连连摇头,丢下判词:“不具备人类生存基本条件。”“家无隔夜粮,身无御寒衣”,令周恩来总理潸然泪下……
  “三西”扶贫、“双百”扶贫、千村扶贫、百万贫困人口扶贫……30多年来,一届又一届自治区党委、政府矢志不渝,带领回汉各族群众与贫困展开了可歌可泣的抗争,谱写了中国扶贫开发史上的最强音。30多年的扶贫开发,宁夏实现了从输血式、救济式扶贫向造血式、开发式扶贫转变,从分散帮扶向瞄准贫困群体连片开发转变,从政府单一行动向全社会共同参与转变,从解决温饱向致富奔小康转变,从包县扶贫、包乡扶贫、包村扶贫到扶贫到户、责任到人转变,逐步从区域瞄准向精准扶贫转变。1982年到2015年,按照不同时期的扶贫标准,宁夏累计减少贫困人口290万人次,铸就了易地搬迁、闽宁协作、整村推进、少生快富、雨露计划、金融扶贫六大扶贫品牌。
  村有驻村工作队,户有帮扶责任人。近年来,宁夏对1100个贫困村特别是500个重点贫困村整合资金,聚焦项目,精准扶贫,建立完善“不脱贫不脱钩,一帮到底”的帮扶机制,西海固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连续4年高于全区平均水平,2015年底贫困人口下降到了58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1年的25.6%下降到14.5%。
  斗转星移,西海固的沧桑巨变令人感慨。
  层层叠叠的山梁沟峁中,一层层梯田,一座座水坝,一条条公路,一幢幢新居,一个个明丽的新农村,无不镌刻着扶贫开发的年轮。山清水秀,商贾云集,城乡新貌,伴随着数以百万计的西海固群众的命运得以逆转,历史掀开崭新的一页。
   筚路蓝缕,水滴石穿。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走过一条披荆斩棘的扶贫之路后,漫漫征程未尽,宁夏干部群众又面临一场更加严峻的脱贫“大考”。
  58万贫困群众,乃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八成以上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产业基础薄弱、公共服务资源匮乏之地,因病、因残、因学致贫的家庭占30%以上。有些群众脱贫的基础尚不稳固,贫困人口集中的中南部地区自然灾害易发多发,一旦遇到干旱、冰雹等大的灾害,返贫现象随即出现。
  而提前两年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则意味着每年要帮助20万人摆脱贫困,宁夏脱贫攻坚无疑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
  如何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自治区党委、政府思路明晰:精准脱贫,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近年来,大批干部“”在乡村,走村串户,建档立卡,为精准扶贫提供第一手资料。
  2010年前,盐池县花马池镇刘记沟村农民张彩萍的日子过得紧巴巴。通过2万元互助资金和妇女小额贷款,滚动发展滩羊养殖。今年,她的滩羊存栏达到3800只,年收入20多万元。“精准扶贫政策让我脱了贫,有了今天的富裕生活。”张彩萍说。
  目前,各县区正加紧核实,户户到家、人人见面,一户一本台账,建立动态化识别机制,确保脱贫的及时销号,返贫的重新挂号,符合条件的一个不漏、不符合条件的一个不进。识别权交给老百姓,经得起上访、经得起告状、经得起纪检审查。
  拔穷根,关键靠发展增收致富产业。
  红寺堡区中圈塘村近年种植葡萄6000亩,成为远近闻名的“中国葡萄酒第一镇”,村民徐秀峰靠种葡萄致富,盖起了酒堡,声名远播。
  西吉县劳务经纪人蒲芸霞从业14年,为县上近9000名农民工外出务工提供“红娘”“保姆”式服务,很多人由她牵线闯出新天地。“希望加大企业扶贫与职业教育结合的力度,确保所有贫困家庭劳动力至少掌握一门致富技能。
  以整村推进为平台,脱贫销号重点村村均投入近1200万元,工作到村、扶贫到户。针对建档立卡重点贫困村、贫困对象扶持发展5头牛或30只羊的“5·30到户养殖计划”,红树莓和构树种植,光伏扶贫等,已形成新产业、新业态。“金扶工程”、金融扶贫试验区等大放光彩,插上产业发展的“金翅膀”。
  30多年来,西海固在脱贫之路上高歌猛进。马铃薯从62万亩发展到330万亩,“土豆豆”变身“金豆豆”;硒砂瓜从十几万亩发展到上百万亩;肉牛饲养量从十几万头发展到100多万头;隆德的中药材、西吉和原州区的冷凉菜、泾源的苗木、彭阳的肉牛、盐池的滩羊、同心的有机枸杞、海原的硒砂瓜、红寺堡区的酿酒葡萄已成县域特色产业的靓丽名片,令人惊艳。
   开对“药方子”,才能治愈“穷根子”。星云流转江山美,难舍忠义映心河
  一件事情能否做成往往由其短板决定。
  基础设施落后是宁夏贫困地区最大的短板。现在到有的贫困村要走好几小时的山路,有些自然村车都进不去,路、水等问题仍是难点。
  宁夏深入实施交通、水利、电力等脱贫行动计划,加快推进辐射贫困地区的重点铁路、公路、机场建设,加快乡村道路建设,打通贫困地区“外通内联”的通道,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加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投入力度,一批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影响深远,已解决了41.5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基本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贫困地区教育办学条件、群众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70%以上的乡镇建成综合文化服务站,贫困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
  易地搬迁脱贫是我区扶贫开发的一大创举,为全国创造了经验,是解决“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治本之策。
  尤其是近几年,35万生态移民工程,贫困群众整体易地搬迁;65万贫困人口扶贫攻坚,300个重点贫困村整村脱贫销号,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101.5万人下降到58万人,中南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1年的3964元提高到2015年的6500元。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增强,发展致富产业成为扶贫开发的根本出路,一县一业、一乡一品,因地制宜,产业收入占贫困群众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每年劳务就业稳定在60万人次,总收入70亿元,劳务收入占贫困群众总收入的40%以上,成为贫困群众的“铁杆庄稼”。
  隆德县联财镇农民杨玲从家庭妇女变身小老板,创办了集育苗、种植、收购、加工、销售为一体全产业链条的中药材企业。
  平罗县庙庙湖村移民马玉莲两年前从西吉白庄村搬来,做梦也没想到能开文具店当小老板。“在老家靠天吃饭,一年挣不了几个钱。现在喝的是自来水,家门口就有活干,娃娃上学方便得很,这里的生活美咋咧!
  治贫先治愚,教育搞好了,就能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在西海固乡村,最好的建筑就是学校。琅琅读书声是改变西海固孩子的“命运交响曲”,千万个家庭依托教育圆了几代人的脱贫梦想。
   蓝图绘就,志在必得。莫道沧桑往事不可追,且看来日之路光明灿烂
  脱贫攻坚,关键在于落实。我区各级政府倒排工期,强力推进。
  一切以脱贫攻坚为先,不落一村、不落一户。安排扶贫项目,优先;保障扶贫资金,优先;对接扶贫工作、落实扶贫措施,也优先。
  各级领导干部身先士卒,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立下“军令状”,摘不了穷帽子,就摘“官帽子”。
  一批批干部沉下身去,访贫问苦,谋思路、出点子、抓发展,力争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市县党政一把手决心“功成必定在我”,贫困县县委、政府班子相对稳定,原则上三年不动;完不成任务的,继续干,不脱贫、不离县。
  贫困村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实现全覆盖。无数个“第一书记”的名头在百姓口中越叫越响,在百姓心中越来越值得依赖。
  脱贫攻坚这场仗,既要攻坚拔寨,更要创新突破。我区抓住一切契机,深化闽宁对口协作,拓展京宁、津宁、浙宁、沪宁合作,打造以闽宁镇为代表的东西扶贫协作样板。
  经济下行压力虽大,但扶贫开发的投入必须保证。宁夏积极争取更多项目进入国家“大盘子”、更多的资金列到宁夏的“菜单”里。打捆整合各类涉农资金、信贷资金、社会资本,集中力量破解瓶颈和短板问题,把扶贫资金用到关键处、用在刀刃上。
  海原县深山沟里当年骑着毛驴爬坡上梁的李根柱搞起了运输,如今开上了价值百万元的私家车;
  西吉大山里的放牛娃喜银福,通过牛羊养殖发家致富,带动镇上110多户移民一起搞养殖……
  “十二五”时期,是宁夏扶贫开发力度最大、贫困群众得实惠最多的五年,实现了从单点扶贫向整体推进、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单打独斗向协同作战的历史性转变,为加快“四个宁夏”建设、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宁夏脱贫攻坚,中国脱贫攻坚史上的伟大壮举,为世界减贫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六盘山上望红旗,黄河岸边踏歌舞。厚重雄浑的中国脱贫史册,浓墨重彩的宁夏脱贫画卷,宁夏各族儿女正在激情描绘。(记者 连小芳 张慈丽)
宁夏:让职业技能培训惠及更多“三类”帮扶家庭
  新华网银川1月4日电(记者 谢建雯)记者近日从新华网
既要“面子新”又要“里子实” 大武口老旧小区改造暖民心
  “改造后,小区的路平了、灯亮了,家里暖和了,我们的心也暖和了。”近日,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永欣园小区9号楼居民孙群告诉记者。2021年,大武口区投资1.新华网
5年支出672亿元年均增长5.7% 中卫市“小财政”托起大民生
  近日,家住中卫市沙坡头区世纪花园小区的戚璐圆说,新华网
宁夏中南部城乡饮水安全水源工程获大禹奖
  近日,记者从宁夏水利厅获悉,新华网
宁夏生态环境监测“十四五”规划出炉
  合理扩增空气自动监测站   实现天地一体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