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贫困,啃下“最难啃的硬骨头”

15.10.2016  20:35

  “忙活了大半辈子,这次算是当了一回甩手掌柜。”西吉县吉强镇套子湾村75岁的高玉清老人逢人便夸,村委会为他家盖新房,请来的建工队包工包料还包打扫。

  老人知道,是县里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作给他带来如此高的“待遇”。

  30多年了,高玉清老两口住的一直是危房,下雨漏雨、刮风漏风。“考虑到老人膝下无子,又无劳动能力,按照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标准,村上把他家列为极度贫困户,申请了39600元资金并请建工队为老人盖新房。”套子湾村党支部书记张先兵介绍。

  西吉县脱贫攻坚工作由以往的“多面开花”变为“定点消除”,通过实施基础设施到村、产业项目扶持到户、培训转移到人及帮扶责任到单位的“地毯式”脱贫模式,对贫困乡(镇)整乡推进,对重点贫困村整村脱贫。

  “种了10亩葡萄,年均收入3万元,还有两亩枸杞,每亩能收入1万多元,女儿女婿都在镇上工作,全家人均年收入超过了1.6万元,比刚刚搬来时增加了20倍。”搬迁到永宁县闽宁镇的生态移民苏玉莲掰着手指为记者细算家里的收入账,“20年前可没想到会有今天这样的幸福生活。

  立下愚公移山志,打赢脱贫攻坚战。

  自治区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始终把扶贫工作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推动扶贫开发逐步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走出了一条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精准扶贫出实招见实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坚持以百姓之心为心,以扶贫开发统揽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全区脱贫攻坚进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阶段。

  全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2011年的101.5万人下降到2015年的58.12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6.6%下降到14.5%,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818元,连续4年增幅高于全区平均水平近2个百分点。

  海原县史店乡徐坪村村民海小军,通过赊购母牛集中饲养,解决了资金匮乏、无力发展的大难题。

  固原市原州区寨科乡蔡川村村民海得成,在互助资金帮扶下,从一贫如洗成长为养羊大户。

  同心县马高庄乡赵家树村村民马兰花,在自家装上了光伏发电板,每月能够拿到一笔补贴资金。

  行走在宁夏南部山区,一组组数据让人振奋,一个个事例让人感慨,曾经在山沟沟中看天等雨的贫困户,如今满怀希望。

  回顾改革开放后宁夏的发展史,就是宁夏人民决战贫困的奋斗史。

  确保“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就必须要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如何扶、如何退”的问题。

  宁夏组织13100多名干部进村入户开展建档立卡“回头看”,进一步细化了贫困人口识别标准和程序,锁定真正的贫困户,并找准致贫原因,摸清脱贫需求。

  为精准帮扶,自治区9名党政领导干部一对一联系9个贫困县,126个贫困乡镇分别安排1名到2名厅级干部联系,800个贫困村分别安排1名到3名处级干部联系,市县还安排3.2万名党员干部包户,1100个贫困村实现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全覆盖,建立了“不脱贫不脱钩”的驻村帮扶机制。

  为精准施策,宁夏大力实施生态移民和“四到”脱贫攻坚。“十二五”期间,建成移民住房7.8万套,搬迁移民32.9万人。加上历次移民,截至2015年底,宁夏累计搬迁移民114万人。“十三五”期间,宁夏将实施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易地扶贫搬迁。同时,对基础条件相对较好、能够就地脱贫的65万贫困群众,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进行针对性、个性化扶持。

  “逐村、逐户、逐人排查,严格程序,真正将农村贫困人口识别出来,清退不符合条件的,实现农村人口排查全覆盖,做到不漏一户、不落一人。”中卫市扶贫办副主任杨正权说,中卫市对全市扶贫对象精准识别情况进行全面彻底检查,查漏补缺,找准对象,准确掌握贫困户致贫原因。

  产业“造血”筑牢脱贫根基

  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增收致富产业,就需要扶贫开发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

  “给钱给粮,都不如引来致富产业实在。”如今在西海固,无论是扶贫干部还是贫困群众,都把产业看作脱贫的一大法宝。

  海原县是宁夏脱贫攻坚战中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这里年平均降水不足300毫米,蒸发量却在2000毫米以上,养牛养羊成为海原县不少贫困群众增收的主要方式。

  但是,传统养殖业却遇到了增收“瓶颈”,养殖规模小了增收效果不明显,想扩大规模,农民又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2014年起,华润集团和海原县结为帮扶对子,在海原建起了“母牛银行”,向农户赊销优质基础母牛,户均3到5头,每头牛提供3年期无息借款6000元。3年后公牛以活畜称重每公斤不低于28元的保底价回购,抵顶农户借款,基础母牛继续繁育,滚动发展。这样既提高了农户基础母牛的质量和标准,解决了群众资金困难的问题,降低了养殖风险和压力,同时也提高了农户发展养殖业的积极性。

  宁夏还充分发挥产业发展的金融撬动作用,通过设立风险补偿金,开发互助资金、扶贫小额信贷、扶贫再贷款和地方金融债四种金融产品,有效缓解贫困群众生产和发展资金短缺问题。截至2016年9月底,全区共设立风险补偿金5.3亿元,贫困地区获得金融贷款支持333.86亿元。

  为积极培育新兴产业,自治区党委、政府决策把发展光伏产业与扶贫结合起来,发展葡萄酒产业;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和“农家乐”乡村游,以旅游开发促扶贫开发;积极承接东部转移产业,吸纳贫困群众转化为产业工人。

  如今,在宁夏中南部山区的9个贫困县区,马铃薯、冷凉蔬菜、苗木、中药材、酿酒葡萄、光伏、旅游等不同类型的特色优势产业竞相发展,产业的纵深化发展让当地的扶贫工作从“一次性扶贫”逐步迈向“可持续性扶贫”。

  为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宁夏加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建设力度。2012年以来宁夏先后安排资金近40亿元,解决了44个乡镇603个村113.53万人饮水问题;修建了福银高速、宝中铁路、太中银铁路和固原六盘山机场、中卫香山机场等一批重大交通设施。目前,西海固地区基本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客车通达率达到98.3%,打通了贫困地区“内通外连”的通道,2016年年内可实现所有县城通高速。

  宁夏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改造危窑危房26.2万户,100多万贫困群众受益,西海固地区贫困群众基本都住上了砖瓦房,人均住房面积由1982年的8.2平方米增加到现在的18.1平方米;坚持扶贫先扶智,实施义务教育“三免一补”政策,推行学校营养早餐和午餐试点,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资助,有效阻断了贫困代际传递;完成西海固9县144个乡镇(社区)的医疗卫生机构改扩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基本实现标准化。(记者 李峰)

 

  来源: 宁夏日报

宁夏:让职业技能培训惠及更多“三类”帮扶家庭
  新华网银川1月4日电(记者 谢建雯)记者近日从新华网
既要“面子新”又要“里子实” 大武口老旧小区改造暖民心
  “改造后,小区的路平了、灯亮了,家里暖和了,我们的心也暖和了。”近日,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永欣园小区9号楼居民孙群告诉记者。2021年,大武口区投资1.新华网
5年支出672亿元年均增长5.7% 中卫市“小财政”托起大民生
  近日,家住中卫市沙坡头区世纪花园小区的戚璐圆说,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