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飞行家背后的“造梦人”
说起刘亦兵“中国农民第一飞”的名头,很多人都有所耳闻。但没有几个人知道,在刘亦兵多年飞天逐梦的背后,有一个默默无闻的“造梦人”。他便是刘亦兵的继父,崔凤台。
位于银川市兴庆区丽景街观湖社区东湖苑的一处居室,既是崔凤台和老伴杨桂林颐养天年之所,也是刘亦兵梦想诞生之地。
今年76岁的崔凤台虽已满头银丝,但精神矍铄。与飞机相关的知识,老人说得头头是道,“我也是个航空迷,亦兵上初中看的《航空知识》,就是我给买的。”
1984年,崔凤台与独自抚养3个孩子的杨桂林组建家庭,当起了父亲。崔凤台上学时便喜欢摆弄航模,后因学医不得不放弃梦想。刘亦兵上初中时,崔凤台买回来《航空知识》等刊物供他阅读。书本让刘亦兵对航空知识产生了浓厚兴趣,并逐渐产生一个想法:亲手制造一架飞机,带着父母翱翔蓝天。
1989年,初中毕业的刘亦兵回家务农,执着于梦想的他开始利用农闲时间从事超轻型飞机研究。崔凤台得知后,不仅拿出自己开诊所的积蓄表示支持,更主动帮着刘亦兵搞起了设计研究。
当刘亦兵开始试飞后,崔凤台总会拿着摄像机和照相机认真记录。“这些都是我拍的。那时候要一手端摄像机,一手拿照相机,忙得手不停。”崔凤台从书房抱来厚厚一沓相册为记者展示。胶卷冲洗的老照片记录着刘亦兵飞行岁月的每一个瞬间。
“你看,这就是那次试飞的悬挂滑翔机。”崔凤台说的是刘亦兵1995年的一次试飞。那年刘亦兵带着新完成的第一代滑翔机,和崔凤台来到银川东山40米的悬崖上进行试飞。由于机翼部分断裂导致飞机突然坠落,刘亦兵摔得鼻青脸肿,受伤的膝盖连骨头都露了出来。
这次意外让刘亦兵的妻子杨慧蓉打起了退堂鼓,“我不想让亦兵造飞机了。这些年他帮不上家里的忙不说,还花光了所有钱。现在人又摔成这个样子,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咋办?”
“他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现在半途而废多可惜!”崔凤台和杨桂林硬起心肠劝说儿媳。刘亦兵前几次不成功的试飞引来不少闲言碎语,但崔凤台一直鼓励他,并和他共同研究改进措施。母亲杨桂林也包揽下大部分农活和家务,甚至不惜卖存粮让刘亦兵买飞机零件。
待刘亦兵伤好后,崔凤台和他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在一次次失败中摸索着。崔凤台笑称,那几年他们光是造飞机就花掉了2万多元,家中房顶上也堆满了旧飞机。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1996年12月29日,刘亦兵驾驶着自制飞机完成闭合航线飞行,成为中国农民中制造超轻型飞机的第一人。1997年,刘亦兵又成功设计制造双座超轻型飞机,让双亲和妻子体验了一把飞上天的滋味。
成功后,刘亦兵又有了更大的梦想。2003年,他取得“中国动力悬挂滑翔运动驾驶证”,2009年9月晋升为飞行驾驶中级职称;同年参加全国超轻型飞机锦标赛,夺得预定速度飞行冠军;2011年入选中国航协动力悬挂飞行队。对此,崔凤台自豪地说:“他实现了我们两代人的梦想。”听到崔凤台的话,刘亦兵笑着摸摸头,“没有爸妈支持,就没有我的今天。”
在得知国家空管委将银川确定为低空空域开放试点城市之后,刘亦兵开始编织自己的另一个梦想——筹建全国首个以民间航空博物馆、国防教育、航空训练、竞赛飞行为主题的航空科普教育基地,将自己的技术传授给更多人,帮助他们实现梦想。“基地目前已建好了能停放无人机和航模的机库,如今亦兵正忙着硬化跑道。”崔凤台笑言,“虽然我现在老了,但只要儿子需要,我愿意继续当他的记录员。”(记者 张 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