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调减对宁夏肉牛产业的影响 及对策建议
一、国际相关贸易协定
中国-新西兰自贸区协定。《中国-新西兰自贸区协定》于2008年10月1日生效,中国将在2016年1月1日前取消新西兰牛肉的进口关税。目前,对新西兰牛肉进口关税为12%。
中国-澳大利亚自贸区协定。《中国-澳大利亚自贸区协定》,将在2015年签署。协定规定,对澳大利亚12%-25%的牛肉关税(其中,冷鲜肉或冷藏带骨牛肉12%,整头及半头冷鲜或冷藏牛肉20%,冻藏的整头及半头牛肉25%)将在9年内取消。
二、关税调减后进口牛肉对肉牛产业的影响
有利影响。一方面,与中国相比,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牛肉主要出口国在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价格和屠宰加工方面有明显优势,而且国外肉牛饲养成本、牛肉销售价格均低于国内。另一方面,进口牛肉可以在短时间内改善国内牛肉供应短缺的问题,同时保证市场牛肉的品质和质量,满足各阶层的消费需求。
不利影响。一方面,进口牛肉会对肉牛养殖业造成严重冲击。由于进口牛肉价格低于国产牛肉,国内消费者势必会优先选购进口牛肉,这将会使国产牛肉失去销售市场,导致肉牛养殖场转产或倒闭,造成国内牛肉供应更加不足。同时,过于依赖从国外进口牛肉,还将面临牛肉出口国竞相涨价的风险。另一方面,进口牛肉会使肉牛屠宰企业损失严重。目前,全国和宁夏的肉牛屠宰加工企业普遍面临牛源紧缺、无牛可杀,实际加工能力仅相当于设计能力的50%甚至30%左右,如果大量进口牛肉,势必会使加工企业雪上加霜,面临破产倒闭。
长远来看,进口牛肉“低价效应”难以持久。通过进口的低价牛肉来扩大国内牛肉消费群体,解决国内牛源紧张,居民吃不起高价国产牛肉的问题,是破解当前国内牛肉消费市场供需矛盾的理性选择。但进口廉价冻牛肉并不能彻底解决肉牛产业存在的问题,据统计,近5年国际上牛肉进出口数量平均每年约为900万吨,除中国进口牛肉外,韩国、日本等国牛肉进口需求也很大,进口牛肉价格也会随需求量增加而不断上升,其价格优势会随之消失,进口牛肉的“低价效应”难以持久。
三、应对措施及建议
(一)加大政策引导。通过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积极引导养殖大户转变思路,适度扩大规模发展家庭牧场。同时,培育规模养殖场、家庭牧场等产业化经营主体,实现肉牛产业扩量增群、提质增效。重点在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品种改良及快速扩繁技术推广、基础母牛规模化饲养等方面给予财政投入支持。
(二)推进产业化经营。加快培育一批带动能力强、产业化程度高、规模效益好的肉牛产业新型经营主体,支持现有养殖、加工、销售企业通过联合、兼并、重组等方式做大做强,塑造一批知名品牌和龙头企业,依靠龙头企业建基地、促转化、扩规模、提效益,引领产业升级。同时,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扶持力度,依托合作组织,提高肉牛养殖户的自我发展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提升产业整体素质。
(三)加强技术支撑。通过优化集成,重点示范推广一批优良品种、高效饲养、饲草料加工调制、产品加工等先进适用的综合配套技术,加快新技术的研究和新产品的开发,着力解决技术瓶颈,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能,提升肉牛产业科技发展水平,提高养殖和加工生产效益。
(四)提升装备水平。通过推广应用肉牛信息化管理系统、牛肉产品质量追溯体系等先进的装备和技术手段,提升肉牛标准化饲养管理水平和屠宰加工机械化水平,优化肉牛屠宰和加工工艺,实现生产装备现代化、科技化和劳动者知识化,推进我区现代肉牛产业发展。
(五)强化品牌创建。大力开展产品展示、推介活动,积极开拓市场,不断提高产品外销率。同时,支持企业加快新技术改造和新产品研发,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特色产品,依托龙头企业打响清真品牌。大力推进产销衔接,鼓励牛肉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规模养殖场与大型超市、批发市场、餐饮企业直接建立长期的产销关系,延长产业链条,降低流通成本。
(六)创新产业发展机制。完善和推广“发展基金”、“保险”、“托管”、“订单”等肉牛产业发展新机制,大力推行“规模养殖场+专业合作社+适度规模养殖户”的发展模式。进一步创新投融资机制,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建立农业投资和信贷担保体系,多渠道、多形式做大融资规模。进一步探索产业利益联结机制,着力构建政府、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保险机构等多方联动的自然风险防范体系和养殖、加工、营销等环节合理的市场风险分摊机制。同时,在宁夏甚至全国范围内建立并执行统一的肉牛胴体分级标准,实现牛肉优质优价,促进肉牛标准化生产和对外贸易的发展。
(七)保障牛肉产品质量安全。大力推进动物疫病可追溯体系、无规定疫病区和生物安全小区建设,强化动物卫生监督和兽药经营及使用监管,加强饲料和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配套完善检验手段,严厉打击养殖、屠宰、加工、流通环节使用违禁药物和非法添加物行为,从源头上保障牛肉产品质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