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服务也需要现代化

20.08.2015  09:41

  8月20日是银川市第一个全民公益日。与传统的志愿者服务不同,以往的模式正在被“全民公益日”这样拥有现代化公益服务体系性质的治理结构所取代。其带来的改变,是以自发式公益为基础的组织模式的改良,并让这座城市真正有机会释放足够强大的社会公益力量。(详见本报今日03版) 

  在公益服务体系的前现代化时代,公益服务也好,志愿者活动也罢,往往处在最为原始的“供需关系”中。一方面是志愿者服务刻板的仪式化、程序化,另一方面是公益服务的盲目性和不可持续性,加上缺乏有效的组织模式,呈现出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信息孤岛丛生,服务效率低下的局面。 

  每到雷锋日,我们就能看到敬老院的老人一天洗几遍脚、理N次头的社会新闻。看起来贻笑大方,却是难以言传的尴尬。要么帮不上忙,要么没忙可帮,要么有忙没人帮。这不仅限制了志愿者服务的发展,更消解了很多潜在的公益活力。原始的公益服务体系,对于银川城市文明的养成,无疑是一种温水煮青蛙式的损伤。

  事实上,改变这种旧有的公益服务体系,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是提升志愿者服务效率,其次是减少志愿者服务的仪式化,真正做到自发式的常态化,最后要研究如何建立一个平台和机构,对社会公益组织进行引导和帮扶。 

  从这个角度看,“公益服务体系”便有了双重含义。一方面是面对受众的公益服务,另外一方面则是对公益服务本身提供的服务。因此,现代化的公益服务体系,可被视为传统体系的2.0升级版。 

  通过“银川市志愿者”网站,以及智慧社区平台、移动通讯终端,无论是企事业单位的志愿者,还是民间自发的公益团体,都能够获取适合自己的公益需求信息。基层社区也会因此从繁琐的社区帮扶工作中跳脱出来,并用“淘宝式”的评价方式去制约管理。 

  因此,这样的服务体系,既能稀释传统志愿者服务轰轰烈烈的单纯仪式感,又能最大程度地释放公益服务的效率,让专业化的服务有的放矢,从而各得其所、实实在在。

  皇甫世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