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文化权利得到切实保障
国新办发表《〈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2—2015年)〉实施评估报告》显示
公民文化权利得到切实保障
据新华社消息 继2009年4月首次发布《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010年)》后,2012年6月,中国政府授权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2—201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是中国政府信守人权领域的庄严承诺、落实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原则、全面推进中国人权事业发展又一项重大举措。
国务院新闻办6月14日公布《〈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2—2015年)〉实施评估报告》。报告分“总体执行情况”“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少数民族、妇女、儿童、老年人和残疾人的权利”“人权教育”“国际人权条约义务的履行和国际人权交流与合作”六个部分,指出《行动计划》规定的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报告指出,2012—2015年,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中国政府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将人权事业的发展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不断加大各项人权保障力度,努力完成《行动计划》规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到2015年底,如期完成《行动计划》预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其中约48%的约束性指标、50%以上的涉民生指标提前或超额完成,《行动计划》得到全面落实,中国人权事业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在“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部分,报告显示,全国公共文化设施进一步改善。截至2015年底,全国共建成公共图书馆3139个、文化馆3315个、文化站40976个、博物馆4692家、科技馆409个。2012—2015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203亿元支持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截至2015年底,免费开放的博物馆已达4013家。中央投资92.23亿元,基本完成对20户以下已通电自然村广播电视覆盖。文化共享工程已建成3.55万个分中心、支中心和乡镇(街道)基层服务点,以及70万个村(社区)基层服务点,资源总量达到532TB,超额完成计划预期目标。全国建成农家书屋60.0449万家,累计向农村配送图书超过10亿册,卫星数字农家书屋2.4万家。全国已建成农村数字电影院线252条,放映队5万余支,卫星电影基本覆盖全国64万个行政村,全年完成影片订购900余万场。互联网建设为公民享受文化权利提供了更便捷的条件。
在“少数民族、妇女、儿童、老年人和残疾人的权利”部分,报告说,老年人文化生活更加丰富,通过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国家数字文化网和“中国文化网络电视”等多种渠道提供各类适合老年人的数字文化资源。残疾人教育、就业和文化权利得到进一步保障,在各级公共图书馆建立盲人阅览室,截至2015年底,盲文图书新增藏量48.6万册,盲人阅览室坐席数2.1万个。盲文出版物出版规模大幅提升。2011—2015年,共出版盲文教材476个品种,69.2万册;盲文图书5526个品种,133.19万册;低视力大字版图书1138个品种,112.34万册;盲人有声读物2400个品种,1.6万小时,提前并超额完成计划预期目标。优秀盲文出版项目纳入国家出版规划,国家出版基金对符合条件的予以支持。
报告着重对少数民族文化得到保护进行阐述。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底,布达拉宫等9项分布在民族地区的自然、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等14项和羌年等4项少数民族项目分别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民族地区建成10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在已经公布的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中,全国共有479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524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入选。全国少数民族古籍解题书目套书《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于2014年全部出版。
此外,关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得到保护和发展”,报告指出,围绕推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处理,立项研制了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彝等少数民族人名汉字音译转写规范。开展现代蒙古语常用词词表、藏文拉丁转写标准、现代维吾尔文学语言正字正音标准等研制工作。建设中国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数据库。设立并实施“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截至2015年年底,有54个少数民族使用80余种本民族语言,21个少数民族使用29种本民族文字。全国有近200个广播电台(站),使用25种少数民族语言播音,出版民族文字图书的各类出版社有32家。全国已建成11个少数民族语言电影译制中心,可进行17个少数民族语种、37种少数民族方言的译制,2012—2015年共完成3000余部(次)电影的少数民族语言译制。
稿件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