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份“银川城市环保报告”递呈人大代表

20.01.2016  15:27

  在银川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每个人大代表都会得到一份《银川市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这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经过修订生效后,银川市政府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提交的首份报告。

  在这份数据详尽的报告中,不仅对本年度银川环保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更深挖目前存在的问题,以期不断改善银川市的环境质量。

   大气环境质量稳中趋好

  在报告中,首先露脸的就是人们关注的大气环境质量。整个2015年,银川市的大气环境质量稳中趋好。空气中四项主要污染物年均浓度实现“一平三降”,其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均浓度与2014年持平。

  全年细颗粒物(PM2.5)、二氧化硫(SO)、二氧化氮(NO)年均浓度同比分别下降3.8%、7.2%、7.1%。细颗粒物(PM2.5)达标天数为318天,达标率87.1%。全年优良天数占有效监测天数的74.4%。

  2015年,银川市拆除燃煤茶浴炉184台,超额完成年初确定的160台拆除任务;市区内拆除并网燃煤锅炉40台;完成80台燃煤锅炉除尘设施、15台燃煤锅炉脱硫设施升级改造;对17台燃煤小锅炉实施“煤改气”,建设封闭煤场15座;市区用煤单位煤质检测全覆盖,对45家硫份、灰份超标的单位实施处罚并曝光;强化燃煤锅炉网格化管理,对烟气超标排放的单位予以立案处罚57起。

   水环境质量稳中提升

  此外,全年水环境质量稳中提升。黄河(银川段)水质稳定保持在Ⅲ类;同比2014年,黄河叶盛公路桥断面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年均浓度下降27.6%、10.3%;黄河银古公路桥断面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年均浓度下降18.2%、10.3%。

  在城市范围内,阅海、艾依河、鸣翠湖等重要湖泊湿地水质稳定在Ⅳ类标准;同比2014年,阅海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年均浓度下降32.3%、19.7%,鸣翠湖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年均浓度下降14.3%、5.9%;艾依河氨氮年均浓度与2014年持平,高锰酸盐指数下降14.9%。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达标率100%。

  此外,银川市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完成第三污水处理厂扩建及升级改造工程;实施滨河新区、宁夏现代纺织产业示范园贺兰园区、永宁(望远)第二污水厂扩建等集中污水处理项目;启动银川第七、第九污水处理厂建设,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3%以上。

   治理龙须沟30公里

  2015年,银川市声环境质量达到国家标准。此外,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90%以上,危险废物处置率100%。未发生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建成区绿地率40.13%、绿化覆盖率40.1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9平方米。

  全年新增水域面积1.4万亩,水系水域面积占区划面积的10%,治理“龙须沟”30公里,改善沿线12.8万群众的生活环境,城市生态环境进一步提升。

  “十二五”期间,全市完成国家重点减排项目38个,自治区重点减排项目91个。与2010年相比,2015年全市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下降24.08%、15.12%、32.67%和32.55%,超额完成“十二五”期间减排目标,同时为全区总量减排工作做出巨大贡献。

   环境违法“零容忍

  2015年全年,银川市深入开展环境保护大检查,持续开展“铸盾亮剑”和“零点行动”,实施冬季大气污染防控夜查专项行动,保持高压执法态势,共出动执法人员3700余人次,检查企业940余家次,约谈企业34家,查处违法违规企业125家。对检查出的问题实行挂号销账。

  面对环境违法行为,银川市采取最严格的执法手段,呈现“零容忍”的方式,全年立案查处环境违法行为350起,立案处罚金额1200余万元,征收排污费2830万元,下达行政处罚决定书320份,责令停产、限产企业36家,查封、扣押案件2起,实施按日计罚案件5起,关停取缔企业23家。

  银川市还建立了环境保护执法司法联动机制,不定期召开环保、公安、检察院、法院联席会议,制定案件移送办法,确保环境违法案件及时移交和处理。全年由法院强制执行行政处罚46起,行政拘留4起,行政拘留4人,查办污染环境刑事案件2件。同时加大对违法企业曝光力度,在新闻媒体上公开曝光环境违法违规单位13批次90家,在银川环保网站公开违法案件320件。

   谁是城市“雾霾推手

  对于近年来银川市城市雾霾的状况,这份报告并没有采取任何回避的态度,还针对雾霾的根源做出了专门阐述。

  报告认为,在影响大气环境方面,市区人口数量与机动车数量快速攀升,但供应油品质量标准偏低;供热结构亟待调整,市区燃煤锅炉达到350台,点多面广、低空排放;市区内还存在重污染企业,如银川热电、荣盛铁合金等。

  此外,周边区域(宁东、石嘴山)产业以火电、煤化工等重污染行业为主,燃煤总量逐年攀升,污染物远距离输送难以控制;建筑工地、渣土堆场、裸露地面和道路扬尘精细化治理还不到位;气候、气象因素多变,不利气象扩散天气频发等等,都成为“雾霾”的推手。

  记者  姬恒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