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产业新路径应对经济新常态
2.5产业范畴是既不属于第二产业,也不属于第三产业,从表面看介于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之间,而从技术支撑、产业关联、产业组织来看是基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近似独立和超前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新兴产业。国内理论界把这一产业范畴概括在现代服务业内,国际上定义在第四产业内。
银川总体产业结构和单个产业内部都存在高级化和合理化欠缺的问题。和东部发达省区相比,银川2.5产业起步晚,底子薄,但发展势头良好;和西北毗邻省会(首府)城市相比,银川2.5产业先知先觉,显现早谋划、早行动、早见效的态势。且银川面临着很多诸如中阿博览会、内陆开放经济试验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节点等机遇,前景乐观。
从发展势头来看,银川2.5产业表现良好,产业平台方面,有中阿博览会、综合保锐区、阅海湾中央商务区;产业集聚方面,有银川科技园、iBi育成中心等;龙头企业和项目方面,有淘宝网特色中国宁夏馆、中兴通讯大数据中心、海尔(银川)虚实网服务园、WCA等;产业基础方面,以银川现代服务业为指标,2.5产业具备发展基础。
2014年,中国宏观经济确诊进入新常态,根据2014年银川的主要经济指标来看,我市也进入了经济新常态。
银川近十年(2004-2013)产业结构呈现稳中有进、进中不足的总特征。传统的产业结构调整模式是一产支撑二产、二产支撑三产,一二三产支撑新兴产业发展,这一模式在上个世纪也普遍地被实践证明;但按照这一模式,对于落后地区几乎很难超越发达地区,经济学家开出了新的药方,利用存量要素(如开放、国际贸易)推动三产发展,进而支撑整个经济的发展。上个世纪,台湾、香港、深圳的故事证明这一方式可行,而今天的银川和上个世纪香港、深圳的发展阶段相似,可以选择性借鉴以上地区成功经验。
综合银川的区域资源禀赋,兼顾市场变化,银川现阶段产业政策应该是调整产业结构走向特色化、异质化、高级化、合理化。走可行性的新路,不宜走通过发展污染严重的重工业推动经济发展产业调整老路,而是通过特色、异质的新兴产业带动整体经济发展的产业调整新路,正如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的2.5产业,这也是我们银川应对经济新常态可行的具体措施之一。 马鑫
□作者简介 马鑫,经济学硕士,中共银川市委党校讲师,关注领域为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在宁夏产业结构、清真产业、内陆开放区产业支撑方面发表文章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