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他们如何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

18.01.2017  15:04
 

   第一书记来了,“空壳村”成功脱壳;新当选的村支书带领村民大干快上,实现了“双增”;乡党委书记开动脑筋带领农民增收致富,全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他们是基层党组织的负责人,为百姓办实事解难题,得到了群众的真心点赞——

看他们如何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

  杨家寨村实现村集体年固定收入16.9万元,村民人均收入1.5万元的“双增”目标,“空壳村”成功脱壳;靖益村成立“支部+农户+合作社”新型的新型专业合作社,搭建电商服务中心,农户通过微商和电商销售枸杞实现收入400多万元;梧桐树乡趟出“公司+合作社+农产品订单”的模式,目前已建成有机水稻稻田3万亩,制种基地13个……

  1月17日,在全市“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加强年”推进座谈会上,记者采访了杨家寨村第一书记刘振坤、靖益中心村党支部书记姜文村和梧桐树乡党委书记武波,看看他们是如何积极查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理清发展思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为百姓办实事解难题。

  杨家寨村借助外力巧“脱壳

  刘振坤2015年6月被派驻到兴庆区掌政镇杨家寨村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我到村第一件事就是带领村‘两委’班子党员干部深入群众家中与村民沟通交流,了解群众所思所想,倾听群众意见建议,最后共排查出遗留债权债务、占地赔偿等9个方面13个问题。”刘振坤告诉记者,结合排查问题的特点属性,他与村“两委”班子成员深入分析讨论,逐个建立问题台账和解决方案,设立公示墙张榜公示,接收群众监督。

  方向找准了,工作的成效就会事半功倍,刘振坤随后与村“两委”班子成员一起深入农户、市场、设施农业示范点等进行调研,制定3年产业发展规划。“第一个举措是示范引领,建设杨家寨村菌菇示范基地。”刘振坤介绍,以项目建设为突破口推动产业发展,菌菇种植项目实现了当年投资当年见效。

  紧接着,刘振坤的第二个举措是借助外力,引进宁夏光明富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参与“杨家寨村双孢菇示范基地”配套建设。该公司投资100余万元建设300平方米冷库,并负责技术指导、品种研发、深加工和销售,逐步实现“菌菇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第三举措则是建设园区,建成了杨家寨农业种植科技示范园和枸杞采摘,采取“公司+村集体+种植大户”参与,投资800余万元,建成新式温棚240亩,品种展示区86亩,预计年创收可达600余万元,受益116户,惠及人口237人。

  目前,杨家寨村已初步形成了以“种植带养殖、种养相结合”联合发展共同增收的格局。目前,杨家寨村实现村集体年固定收入16.9万元,村民人均收入1.5万元的“双增”目标,“空壳村”成功脱壳。“要学会用群众语言与群众打交道,用群众接受的办法来做群众工作,带着感情与群众拉家常、说知心话。”在谈到驻村第一书记的体会时,刘振坤说主要有三个方面:思想认识要到位,角色定位要清楚,履职服务要尽责。

  靖益村新型合作促“双增

  6年前,姜文村被推选为永宁县望洪镇靖益中心村党支部书记。“村‘两委’积极向上级政府申报项目争取资金,成立‘支部+农户+合作社’的新型专业合作社,建设了枸杞烘干房,解决了全村1000亩枸杞晾晒难的问题,农民种植的枸杞质量得到保证,价格也随之增长。”姜文村介绍,农户通过微商和电商将自己的产品包装出售,就此一项农民每亩枸杞增收1000多元,村民收入400多万元。

  2014年,村民入住中心村后,不知道除了种地还能干什么。了解到村民的苦闷后,姜文村加强实用技术培训,培养挖掘机、装载机操作工和电工、焊工、厨师、水暖工等专业技能人才800人,还引导组建了一家劳务派遣公司,建立起规范的劳务市场,实现区外劳动力转移就业1000多人次。

  根据靖益村实际情况,姜文村还搭建靖益中心村电商服务中心,吸引10多名大学生回乡创业,并从区外聘请专业电商老师,培训电商经营人员500多人次。如今,村里建成了1000亩枸杞园和500亩蔬菜种植,这些收入占村里人均收入的六成多,另外建设的700亩的核桃基地将成为今后村民增收的另一个支柱产业。正是这些结合实际、发挥自身优势,实现了村民收入和村集体经济收入的“双增”。

  如今的靖益中心村,已打造出联合党总支、各党支部(村委会)、中心村物业服务站、村民代表大会、村民监督委员会“五位一体”的村民物业自治模式,原有的村队干部就地进行角色转换,每年为群众节省物业费50万元。

  梧桐树乡“手术”盘活经济棋

  武波是灵武市梧桐树乡党委书记。他在强化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中,带领乡干部沉下身子,开动脑筋带领农民增收致富,全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8个村全部实现脱壳,而他也得到了群众的真心点赞。

  那么,梧桐树乡有哪些做法,为什么能得到村民的点赞呢?“针对村集体资产僵化、增收渠道狭窄的问题,首先的‘手术’是盘活村集体资产,进行公开公示发包合同,将村集体资产登记在册,防止流失。”武波介绍,同时与兴唐米业、金灵州种业合作,趟出“公司+合作社+农产品订单”的模式,目前已建成有机水稻稻田3万亩,制种基地13个。通过这样的“腾挪”,让村集体资产活起来产生效益。武波告诉记者,在此基础上争取项目,梧桐树乡建设了沙坝头育苗中心、杨洪桥瓜果蔬菜物流中心,通过发展产业带动了农民收入和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梧桐树乡沙坝头村民种植西瓜历史悠久,西瓜品质虽好,但销售渠道窄、种植技术落后,农户的种植积极性受到影响。对此情况,梧桐树乡实施“支部+合作社+基地+瓜农+商标”的经营策略,连续3年举办西瓜节,推动“百年好瓜”向“百年名瓜”转变。如今,沙坝头西瓜种植面积每年稳定在2万亩以上,而且探索发展的西瓜套种露地蔬菜、无公害适水产业+特禽养殖的混养模式稳定在5000亩以上,取得了很好的效益。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梧桐树乡还实施聚力工程,发挥为民服务资金和发展互助贷款资金,加大对种植大户、经济合作社、家庭农场的支持,目前已发放创业贷款426万元,小额担保贷款900万元,解决了农民和合作社发展的融资之困。(记者 姬恒飞)

银川经开区转型升级促高质量发展
    抢抓“朝阳项目” 形成“二期现象” 新华网
银川让土地成为农民手中“活资产”
    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体系 积极推新华网
银川市总工会启动“冬送温暖”活动
    为正在严寒气温下作业的职工送上慰问品,新华网
银川6家银行网点受理住房公积金业务
    从“入厅”办理变“出厅”办理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