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滴水看宁夏六十年
“天下黄河富宁夏”,在三面环沙的北部沿黄地区,黄河哺育出谷稼殷实的“塞上江南”。流淌千年的秦渠、汉渠、唐徕渠等古渠,见证着宁夏悠久的开发历史。
60年来,宁夏因黄河而生、因黄河而兴。宁夏的经济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水利开发建设史。从工程水利到数字水利,从喝上水到喝好水,从单一供水向服务全局,宁夏用勇于创新的治水智慧有力地保障着民生,以用水量的负增长换取了经济的高增速和塞上大地的天蓝、地绿、水美。
破解“水困”的宁夏探索
提起吃水难,宁夏盐池县王乐井乡的一位村民眼里噙满泪水。
“吃水难,吃水苦,我经历了40多年啊!”他说,过去打水的地方离家30里路,他早晨4点就要出门用驴车驮水,“守着一摊苦水,守着一辈子贫困”。而在“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地区,走山路、驮水吃的苦涩历史困了这里的人们千百年。
如今,这位村民家的新房里,甘甜的自来水已经不再是梦;西海固地区的水窖,已经成为历史。
翻开宁夏历史的画卷,一条最持久的主线就是解决“水问题”。新中国成立后,一批又一批水利工作者,一代又一代山区干部群众,在这片黄土地上打井、打窖、修库筑坝。随着青铜峡、沙坡头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宁夏结束了2000多年无坝引水的历史。
在中南部西海固地区,建成了固海、盐环定、扶贫扬黄灌溉等12处大中型扬水工程,将千年黄河水引上高原,饱受缺水之苦的70万山区贫困群众体味到了幸福之水的甘甜。
黄河走金岸,落笔惊风雨。311座中小型水库,256处集中供水工程,60000多处分散供水工程,解决了270万城乡居民饮水不安全问题,402公里黄河标准化堤防创造了“宁夏模式”。一座座水利工程纵横南北,初步形成了“山川统筹、南北调剂、丰枯补给”的水资源调控框架。
高效治水的宁夏智慧
新世纪以来,宁夏人口增加了121万,灌溉面积扩大了221万亩,粮食产量实现“十三连丰”,但用水总量却减少了22.307亿立方米。
一增一减之间,高效治水的宁夏智慧得到彰显。
作为一个“袖珍省区”,宁夏6.64万平方千米的厚土上,汇聚了盆地、平原、台地、峡谷、黄土丘陵等各种地貌,堪称包罗了众多山川形胜的“盆景”。
严守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红线,将宁夏“盆景”视为一个生命体,从“全面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上“排兵布阵”,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演绎着顺应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大智慧。
“坚持城乡统筹是水利工作的方向,坚持改革创新是水利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坚持节约高效是解决我区缺水问题的根本途径。”宁夏水利厅厅长白耀华说。
行成于思。用“市场之手”调控水权、水价、产权,引导水资源、水工程变成资本,实现了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2016年6月28日,中国水权交易所在京挂牌运营,国家级水权交易正式开闸,宁夏中宁县与京能集团的代表通过协议转让的方式签约,使舟塔乡10000亩枸杞滴灌项目节余的219万余立方米黄河水流向附加值更高的工业。
以水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靶心”,抓住“节水”这个牛鼻子,不断培育健全完善以“联合治理机制、市场参与机制、全社会共治机制”为核心的现代水治理体系,让每一滴水在山川间均衡流动、尽其所用,发挥出最大效益。
近5年来,宁夏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46提高到0.52,万元GDP用水量下降到191立方米,年引黄河水量由最高年份的89亿立方米稳定在65亿立方米左右,宁夏治水开发史贯穿着、浸润着宁夏经济社会的发展。
2017年10月,流淌千年的宁夏引黄古灌区在墨西哥成功申遗,被国际灌排委誉为世界灌排工程的典范,实现了宁夏申遗“零的突破”,也向世界展递上了宁夏的金色名片。
数字治水的宁夏路径
在宁夏吴忠市利通区金积镇,工程师打开手机,用手机发出的信号对5000多亩蔬菜基地进行控制。
借助“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再辅以埋在植物根部的墒情探测器,可以实现对植物的全自动灌溉。
据介绍,传统灌溉10000亩土地至少需要近50名工人24小时不间断管护,总费用超过120万元。而云端控制节水技术只需数个工人巡查即可,节水可达40%,万亩地年总灌溉费用不到12万元。
在宁夏,这样的灌溉模式已经不新鲜。
2016年春节前夕,盐环定扬黄工程更新改造项目确定实施,拉开了盐环定扬黄工程“升级版”的序幕。
“这次更新改造,绝不是旧的翻版,必须广泛运用新技术,给工程植入‘最强大脑’。”白耀华说,盐环定更新改造项目设计之初,信息化与自动化就成为这次改造工程的重要标准。
“更新改造后的盐环定扬黄工程将跻身全国一流扬水工程。泵站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彻底改变了过去的粗放式供水,大大减少人工分配水资源产生的供水不均衡、水耗大等问题,提高了供水的精确度和安全系数。”宁夏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局副局长蒋昊良介绍。
青铜峡灌区各大干渠引水口实现远程控制;固海、红寺堡、盐环定三大扬水泵站实现自动化,固海花豹湾等泵站已做到远程一键开启,扬黄工程管理步入“3.0时代”……随着《宁夏智慧水利“十三五”规划》出炉,“互联网+水利”行动实施,数字治水、开放治水有效拓展了水治理空间,引领宁夏治水事业迈入了现代化新阶段。
近5年来,信息化驱动了宁夏水利的现代化。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宁夏已经实现了水情、雨情、汛情、灾情等公共水信息的整合共享。
数字治水,正在为宁夏未来的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本报记者 李慧 宋喜群 王建宏)
来源:《光明日报》( 2018年09月18日 04版)
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8-09/18/nw.D110000gmrb_20180918_1-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