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聚焦环保
被称为“史上最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于2016年1月1日正式实施。1月11日、12日,在自治区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分团审议中,记者发现,代表们对环保方面问题给予高度关注,许多代表就改善空气质量、保护湿地、铁腕治污、引导企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生活方式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
背景:“优美的环境是宁夏最大的优势,我们一定要保护好、利用好这一靓丽名片。”自治区主席刘慧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十三五”时期宁夏的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这样的构想。2015年,全区植树造林120.7万亩,治理荒漠化50万亩,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88万亩。关闭取缔非法采矿点103处,关停燃煤茶浴炉861台,淘汰黄标车3.8万辆。按“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全区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5.8%。治理荒漠化土地50万亩、水土流失800平方公里,生态修复76万亩,植树造林100万亩。
严格环境准入,鼓励百姓绿色出行
人大代表杨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十二五”期间,美丽宁夏的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承载的压力越来越大,空气污染等问题也随之出现。环境对宁夏非常重要,它不仅关系到宁夏形象,也关系到旅游、生态农业、健康等产业的发展。
杨文建议:自治区要以最大的决心和力度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严格环境准入。不能为了招商,什么样的产业都让进,要有发展的定力。对环境友好的产业才能准入,即使再大再好的产业只要对环境不好,坚决不予准入。其次,对于已有的企业和产业,需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对一些存在偷排现象的企业严肃查处。除此之外,还需引导老百姓的生活方式和企业生产方式,鼓励老百姓绿色出行。若出行距离不远,尽量选择步行或骑自行车、电动车。少一辆汽车,就少一点污染,让老百姓习惯这样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让大家共同保护环境;生产方式的引导主要是引导企业使用清洁能源,比如说循环农业、循环工业等,减少污染排放,保护好宁夏良好生态环境这张名片。
遏制污染态势,守住“天蓝地绿”靓丽名片
人大代表郝林海说:“目前,治理环境污染问题特别是空气污染刻不容缓,要在纲要中更加明确关于环境治理需采取的措施,要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力度,遏制污染加重的态势,守住宁夏“天蓝地绿”的靓丽名片。”
人大代表王俭建议:政府要重视改善环境质量,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切实解决雾霾、空气污染问题,确保环境质量提升。
推广环保新技术,示范带动增效益
人大代表建议:应在全区推广温棚生物秸秆反应堆环保新技术。近年来,吴忠市温棚生物秸秆反应堆环保新技术已成功示范。它采用现代微生物和化学技术,经微生物发酵、除臭和完全腐熟后生产出秸秆腐热肥料,富含多种功能性微生物和丰富的微量元素,可以改良土壤结构,减轻土壤硬化,对农作物生长起到营养、调理和保健作用,让土地吸收的有机质发挥更大效用,具有良好的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但目前这些新技术的推广点少面小,没有形成规模效益,农村秸秆量大,乱堆乱放,冬季秸秆焚烧现象依然存在,屡禁不止,造成资源浪费的同时也污染了环境。
建立六盘山生态功能区,带动农民致富
人大代表马汉成建议:生态方面要围绕国家提出的建设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要求,在革命老区,要建立一批国家级生态功能区。六盘山就具备这样的条件,希望能得到国家的支持。在这个区域现有基础上,增加180万亩的涵养林。结合“十三五”生态移民工程,移民一批农民,将他们转为林业工人。
扩大生态补偿范围,增加群众收入
诸多人大代表表示:盐池县经过多年持续治理,林木保有面积达到385万亩,柠条260万亩。但由于水资源极度匮乏,遇干旱年份,林木稳定性差,生态环境仍十分脆弱,每年需投入资金5000万元用于林木管护。除此之外,扩大生态补偿范围,将盐池现有385万亩公益林全部纳入补助范围,增加群众在生态建设中的收入。同时,加大资源配置协调力度。盐池县属国家和自治区油气资源重点产能区,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中石油、中石化在盐池县累计部署碳井和生产油井5000多口,对生态环境破坏很大。近年来,盐池县依托油气、煤炭等资源优势,先后引进一批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油气化工精深加工企业,由于缺乏资源配置,难以满负荷生产,建议协调有关企业参照陕西定边等地区,将在盐池所产石油、煤炭等资源的30%配置给地方企业,就地转化利用,助推盐池经济发展,增加地方税收,反哺生态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