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勤产业兴 乡村“春”来早
“你到每条巷道转转,基本看不到刚搬来时的54平米瓦房,家家户户都翻新、扩建了。”39岁的宁原村党支部书记马汉文自豪地说。
马汉文自荐当起了“导游”,看到村里的农贸市场、小学和村外的集中养殖圈棚,这个见证了移民群众拔掉穷根、过上幸福生活的“反贫困战士”兴致勃勃地讲解,语气越发自信了。
2012年,海原县曹洼乡等3个乡镇的贫困群众离开故土,搬到此地,组建了移民新村宁原村。
几年来,通过发展养殖业、劳务输出等,村民历经了口袋“从无到有”、思想“从迷茫到自信”的巨变。
“2015年,全村精准识别出42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2016年脱贫198户946人……目前还剩22户54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43%。”这些数字,马汉文烂熟于心。
宁原村的人心气儿高,他们的目标从来都不仅仅是脱贫。“我们要致富、要奔小康,要看到乡村的全面振兴。”马汉文说。
路过田燕花的菜店,不时有下班回家的村民进店买菜。
刚搬来的时候,田燕花和老公一年四季走村串巷卖菜。后来,有了积蓄后,两口子不仅盘下了这间菜店,还在村里的农贸市场搞起了蔬菜批发,一年下来收入4万多元。
马汉文说,村民有经商的传统,最初大家在村口摆摊,就连长山头的村民都到这儿买菜。后来政府在宽口井移民新区建起了规范的农贸市场,很多村民在那里都有固定摊位。
走在村子里,许多农户大门紧锁,很少见到闲散人群。
“都忙着呢,男的大多外出务工、跑长途运输,妇女在周边企业打工,两口子都挣钱。”马汉文说,宁原村的地理位置好,不仅交通方便,附近还有百瑞源、早康等5个枸杞种植基地。进入枸杞采摘季,村里近20名枸杞产业经纪人带领村民辗转中宁、兴仁、青海等地的枸杞基地采摘枸杞,一年下来人均收入8000元。
“到村外看一看我们的集中养殖园区吧。”马汉文盛情邀请。
按照“十二五”生态移民的统一规划,搬迁的移民村人均一亩耕地,户均一座养殖圈棚。村里的土地全部流转给了附近的企业,但养殖圈棚的利用率却越来越高。
去年,村里引入“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通过贴息贷款鼓励村民利用圈棚养殖牛羊,许多双老户、残疾人家庭通过托管养殖,每年都能拿到几千块钱的分红。通过扶贫贷款,这些年村民共贷出1400万元用于发展产业。
马汉文说,村党支部根据不同农户的情况,因人、因户施策,鼓励村民通过参加技能培训跑运输业、贷款搞养殖、进行劳务输出等。对那些脱贫内生动力不强、存在“等靠要”思想的家庭,村党支部动员全村60名党员实行“一对一”帮扶带动,不仅帮着找工作,还监督准时上下班。目前,全村人均收入超过7000元,建档立卡户平均收入基本达到6229元。“村子的脱贫不成问题。下一步要继续把产业做大,把教育、医疗搞好,让农民的生活水平和思想认识水平再上新台阶,成为新时代的新农村。”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