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银川“众创空间”
2015年新春伊始,仿佛一夜之间,“众创空间”这个鲜为人知的词进入了老百姓的视野,成为全民谈论的热点话题。春江水暖鸭先知。事实上,在整个时代都酝酿变革的前夕,已有一群探路的先行者,湖城银川就是其中之一——
“顺应网络时代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形势,构建面向人人的‘众创空间’等创业服务平台。”今年1月2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要以创业空间、创新工厂等孵化模式的基础,大力发展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众创空间”,实现创新与创业,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相结合,为小微创新企业成长和个人创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
政府引领
打造梦想孵化平台
位于宁夏工商学院旁边的银川大学生创业就业孵化基地(IEI中心)成立于2013年8月,这里每天都在为创业青年“孵化”梦想,马有利就是其中之一。大学毕业后的马有利,曾在学校附近经营着宁夏土特产实体店,但是一年的收益几乎全交了高昂的房租。看中了互联网商务的巨大潜力和优势,他决定和同学合伙开办网店,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就在这时向这些“中国合伙人”伸出了橄榄枝。“基地为我们免费提供了办公室、库房,就连水、电、网等配套服务都是免费的!”在这样的沃土之下,用了仅短短一年时间,马有利公司的年销售额就突破了800万元。
而在银川大学生创业就业孵化基地里,这样的公司还有很多。从成立到现在,基地共引进电子商务、文化传媒、物流快递、网络科技等10个领域的63家创业企业入驻,带动大学生就业2000人,年营业额达到1亿元。其中电子商务类创业企业发展特别成效显著,培育的35家电商企业,占孵化基地总营业额的87.3%。
除了IEI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外,近年来我市还搭建了北方民族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中心等一系列创业孵化平台。另外,新建设的银川梦工场青年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将在本月正式运营,银川创业大学建设工作也正式提上今年政府工作议程。
互联网思维
让民间“创客”崛起
除了政府打造的创业孵化平台,银川民间的“创客”团体也如雨后春笋般崛起。
在西夏区文化艺术中心一楼看到,由4名北方民族大学毕业生创办的我区首个“车库咖啡”馆——必胜创业咖啡馆,已经成为了全市草根创业者的一个自由“孵化器”。
也许乍看上去,这里和普通的咖啡馆别无二致,但是这个分裂出来的创业“小细胞”,却承载着互联网思维和创业者便利服务的重任。在这里,仅仅花费一杯咖啡的办公成本,草根创业者就能享用一天的免费开放式办公环境、免费的创业培训以及咨询管理等服务,在沟通交流中,点燃创业思想的火花。
创办人之一的北方民族大学毕业生汤明,早在2011年上大三时,就和“合伙人”尝试做起了电商,销售枸杞、红枣等宁夏特产品牌,还成立银川君思味特商贸有限公司,从初出茅庐的大学生转型为年收入上百万的小老板。而迈入成功后汤明没有忘本,受到北京中关村“车库咖啡”的启发,便想打造宁夏首个“车库咖啡”馆,不需要任何入驻手续、不需要高昂的成本,就能让创业者都找到“家”。“如果用互联网思维去想,必胜咖啡里的每一张桌子,未来都可能是一家公司。”汤明告诉记者,自从去年8月中旬开业以来,目前已有饿了么外卖服务、互联网夜宵小吃一条街等8个常驻团队入驻必胜咖啡,不仅如此他们还搭建一个投融资平台,通过每月不定期举办创业讲座、项目推介、投资对接等活动,让“孤独上路”的创客们聚众拼车。
打破条条框框
让创业者充分释放活力
“创业孵化平台、大学生村官创业联盟、创业咖啡、和合书院、创业梦工场等等这些都是众创空间的具体表现形式。”采访中,银川市政府副秘书长何伟纯告诉记者,如今在银川已经有10多家这样的创业孵化器,不仅打破了各种条条框框,为创业者提供了开放的交流空间,也让创业服务更趋多元化。而这,与目前国家提出的“众创空间”不谋而合。
另外,我市还在在各街道乡镇打造了“零距离”社区创业服务体系,让想创业的居民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到创业政策。去年,随着金凤区北京中路街道办事处在安居苑社区成立了银川首家社区创业超市——“580创业超市”,这里已成功培养了101名创业者。在社区门口经营打印店的老板阎岩告诉记者,“以后随着业务的扩大,通过社区创业超市,就能第一时间了解到最新创业信息,得到创业服务。”
除了“580创业超市”这种将创业人群进行分类管理服务的模式,兴庆区文化街办事处山河湾市民服务中心则综合辖区特点和资源优势,将创业服务体系延伸,打造了富有特色的“创业文化产业一条街”和“大学生创业里弄”,为“众创空间”再添新形式,而这样的例子在我市还有很多。
如今,随着创业政策的不断优化,以及氛围的日益浓厚,银川的草根创业者们,也将随着“创客空间”的发展,迎来最好的创富时代。
记者 孙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