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助推宁夏现代农业“提速”

25.08.2015  10:50

  8月20日下午,在位于贺兰县的宁夏园艺产业园区银川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内,管理人员杨晓宏轻点鼠标,通过网上的设施农业智能应用管理系统实现对园区内16个设施大棚的通风、透气控制。“瞧这个黄瓜棚,我们通过设在棚内的传感器,适时采集大棚每天的空气湿度、气温、土壤、植物生长情况等信息,通过管理系统控制,实现对大棚的科学化管理。”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农业技术与互联网的“牵手”,正为我区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向现代农业转型提供着更多可能。

  “互联网+”不仅使农业生产过程实现了“高大上”,也带动了农业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记者在宁夏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服务平台中心操控室看到,中心通过在线管理,可实现上线企业安全生产的全程监控。消费者只要通过手机扫描终端产品上的二维码信息,各农产品的产地、生产过程等信息均一目了然,从而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

  目前,我区已有宁夏涝河桥清真食品有限公司、盐池鑫海公司、中卫万齐公司等50家企业200多个产品实现了在线监控,有效提升了企业的高品质、高标准生产。自治区科技厅农业处负责人徐小涛介绍,从2013年正式启动自治区农业物联网技术科技示范工程,如今已在全区4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20多个标准化基地和500多家区内外涉农企业进行了推广应用。

  此外,我区还建成了“互联网+农村农业服务信息化”服务模式,创建了面向三农服务的宁夏三农呼叫中心服务平台,如今,宁夏三农呼叫中心可为面向全区,为全区农民的农业生产提供实时的农技服务。

  “在上万亩的农田里只有几个人从事生产,农业机械全部自带传感器或者管理和信息采集系统软件,在实现自动化犁地、播种的同时,也可适时采集土壤、墒情等信息,实现科学施肥,科学用水,智能灌溉,整个农业生产过程如同在工厂里一样。”8月20日,在宁夏农业物联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负责人耿洪良描述的未来互联网与农业融合的美好远景。

宁夏:让职业技能培训惠及更多“三类”帮扶家庭
  新华网银川1月4日电(记者 谢建雯)记者近日从新华网
既要“面子新”又要“里子实” 大武口老旧小区改造暖民心
  “改造后,小区的路平了、灯亮了,家里暖和了,我们的心也暖和了。”近日,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永欣园小区9号楼居民孙群告诉记者。2021年,大武口区投资1.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