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个字“统领”宁夏未来空间格局
——《宁夏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核心内容解析(上)
核心提示
“一主三副、核心带动,两带两轴、统筹城乡,山河为脉、保护生态,这24个字是《宁夏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核心内容。概括一下就是以大银川都市区为主中心,以石嘴山、固原、中卫为副中心,构建强大的区域空间组织核心,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提升自治区的区域功能和国际化水平。以‘沿黄城镇带’‘清水河城镇产业带’和‘太中银发展轴’‘银宁盐发展轴’为纽带,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建制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的城镇群,使宁夏2020年的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2030年达到70%左右。依托山水沙林生态环境资源,建设六条生态走廊和十个生态保护区,完善生态网络,构筑西部重要生态屏障。”昨天,《规划》编制组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研究中心主任沈锐如是说。
战略定位
一个支点 二个基地 一个示范区
沈锐介绍,《规划》紧密结合自治区发展实际和新的发展形势要求,紧紧抓住了国家“扩大内陆沿边开放”和“一带一路”建设机遇,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开放、富裕、和谐、美丽宁夏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规划》文本共八章,分为四大板块。第一板块由总则和发展定位构成,属于总论部分。明确提出了科学规划宁夏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重大事项,全面建设开放宁夏、富裕宁夏、和谐宁夏、美丽宁夏,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规划目的。紧密结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提出了“一个支点、二个基地、一个示范区”的战略定位,即将宁夏打造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支点和中阿国际合作桥头堡,国家重要的现代能源化工基地,承接先进技术和产业转移基地,西部新型城镇化和生态宜居示范区。”
总体战略
一主三副、核心带动两带两轴、统筹城乡山河为脉、保护生态
据沈锐介绍,《规划》的第二板块由第三、四章构成,其中第三章按照“一个支点、二个基地、一个示范区”的定位目标,提出“一主三副、核心带动,两带两轴、统筹城乡,山河为脉、保护生态”的宁夏空间发展总体战略。
“一主”是指大银川都市区,由银川市、吴忠市利通区、青铜峡市、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和盐池高沙窝镇构成。
“三副”是指石嘴山、固原、中卫三个副中心城市。
“核心带动”是指通过“一主三副”,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全面提升生产生活综合服务功能,打造宁夏对接“一带一路”、实施内陆开放、加快发展的核心地区。
通过“一主三副,核心带动”战略,构建强大的区域空间组织核心,增强服务辐射带动能力,提升宁夏的区域功能和国际化水平。
“两带”是指沿黄城市带和清水河城镇产业带。沿黄城市带由大银川都市区、石嘴山、中卫等沿黄河主要城市以及平罗、青铜峡、中宁等县城和若干建制镇构成。推进沿黄城市带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公共服务一体化,成为宁夏扩大经济总量,向西开放和提升国际影响力的主要载体;清水河城镇产业带依托清水河贯穿宁夏中南部地区主要城镇,涉及固原市的原州区、西吉县、彭阳县、泾源县、隆德县、海原县、同心县、中宁县、红寺堡区等主要区县和建制镇构成。清水河沿线是宁夏经济较为落后地区,规划建设清水河城镇产业带是加快南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优化国土空间结构,为地区发展提供可持续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宁夏经济发展的新增长区域。
“两轴”是指太中银发展轴和银宁盐发展轴。太中银发展轴依托太中银铁路正线等主要交通轴线,提升沿线城镇功能,加快产业和人口集聚,成为联系东部地区和实施向西开放的重要轴带,成为中部地区实现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载体。重点发展沿线的中宁、红寺堡、盐池等重点县城,以及大水坑、惠安堡等重点镇,完善公共设施布局,推动人口向沿线重点城镇集聚。银宁盐发展轴依托太中银铁路银川联络线,实施点状集聚的空间发展战略,点状集聚,以宁东、盐池县城和高沙窝为核心,强化宁夏东部地区的发展。
“统筹城乡”是指发挥“两带两轴”资源聚集效应,统筹宁夏川区和山区、城市和农村地区发展,做强大城市的同时,实施大县城战略,适度发展一批重点镇,有序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的城市群。
“山河为脉”是指以山、原、河、川生态资源为载体,遵循自然规律,保护自然肌理,跨越已有格局,按照“串点成线,连线成面”的路径,构筑区域、城乡一体的生态安全格局,成为保障和支撑发展的永久生态屏障。
“保护生态”是指根据宁夏现状条件和发展需要,划定空间管制区,按照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适宜建设区,制定空间管制规划。坚持生态立区、绿色发展,保护与发展并重,既给当代提供发展的支撑,又为未来留下发展的基础;明确城乡建设空间,保护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饮用水源保护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限制开发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两级生态走廊、蓄滞洪区、主要地震断裂带、坡度大于15度以及海拔超过2000米的山地林地、水库、省级重点公益林地等重要生态功能区。优化国土开发空间,维护国土生态安全、人居环境安全、生物多样性安全,巩固立区治本,实现宁夏的社会、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抓好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环境污染整治与低碳减排,加快解决城乡突出的环境问题,提高区域环境质量和风险防范能力。
通过实施“山河为脉、保护生态”的生态空间策略,连通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和北方防沙带,增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重要生态功能,提高宁夏的生态环境承载力,构筑西部重要生态屏障,为全国的生态保护和建设作出贡献,实现美丽宁夏的奋斗目标。
——《宁夏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核心内容解析(下)
核心提示
《宁夏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按照“把宁夏作为一个城市规划建设”的思路,对自治区城乡功能定位、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重大事项进行了空间布局和战略部署。1月16日,记者采访了《规划》编制组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研究中心主任沈锐。
发展方向
大银川都市区和副中心城市各具特色
“《规划》第二板块中的第四章是分区指引,明确了大银川都市区和石嘴山、固原、中卫三个副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沈锐介绍。
大银川都市区在空间上沿黄河形成“一河两岸三城”的格局,其核心区由银川市城区、吴忠市城区和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组成,建成丝绸之路经济带中阿合作先行区、国家能源化工和现代制造业基地、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基地、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其中,银川市定位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中阿合作核心区、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节点城市、现代服务业中心,突出“塞上湖城、西夏古都”的城市特色;宁东新区定位为国家现代能源化工基地;吴忠市定位为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中心、现代制造业基地,体现“水韵黄河,回族之乡”的城市特色。
石嘴山副中心城市实施“一港双城、同城对接”的空间策略,规划形成大武口城区和惠农城区组成的“双城”结构;推进大武口城区与平罗县城及沙湖地区相向发展、同城对接,并积极融入大银川都市区一体化发展。石嘴山副中心城市定位为宁北及蒙西地区中心城市和物流中心,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现代装备制造和新材料产业基地,体现“山水园林、重工基地”城市特色。
固原副中心城市实施“一核五极,古韵新貌”的空间策略,“一核”是以固原市区为区域核心,西吉、彭阳、隆德、泾源为四个发展极,整合三营、海兴开发区,形成新的发展组团,构成第五发展极。固原副中心城市定位为宁南区域中心城市,重要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贸易基地、轻工产品制造基地、特色文化旅游城市,体现“红色六盘、绿色固原、避暑胜地”城市特色。
中卫副中心城市实施“一城两翼,内涵发展”的空间策略,以沙坡头区为核心,提升城市内涵品质,强化城市功能,增强吸纳和承载能力;以中宁县和海原县为两翼,提升中卫整体实力。中卫副中心城市定位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交通物流枢纽城市、特色产业城市、生态旅游城市,体现“沙漠水城,花儿杞乡”的城市特色。
主导产业集群
着力打造现代服务业等五大主导产业
沈锐介绍,《规划》第三板块由第五、六章构成,提出了宁夏五大主导产业集群发展布局以及生态建设方法与环境保护目标。第五章提出了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全力促进一产提质增效,二产优化升级,三产加快发展,着力打造现代服务业、能源化工产业、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农业五大主导产业集群,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第六章提出了通过划定生态保护空间,促进生态经济发展,综合治理环境污染,提升绿色发展水平,以达到生态空间网络化、生产空间集约化、人居空间宜居化的生态保护建设目标。
第四板块由第七、八章构成。第七章提出了综合交通、水资源利用、能源开发、市政廊道、信息基础设施、综合防灾减灾和公共服务等七大支撑体系。第八章提出应明确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的法定地位,将其作为编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各项事业发展规划等的依据。
“针对五市主导产业的现状,《规划》提出了各市鼓励和限制发展的产业清单,进一步明确了各地区产业布局、发展方向,为富裕宁夏建设规划了道路。”沈锐介绍。
对外通道滞后是宁夏发展的“短板”。《规划》从未来的战略发展角度探寻了如何做到强化交通区位优势,避免交通边缘化,并对机场、铁路、公路、轨道交通运输体系等进行了统筹安排,构建了开放宁夏的交通支撑体系。
《规划》按照“量水而行、因水制宜,以水定城、以水定产”的思路,对自治区水资源进行了统筹安排,提出了“节水增效,优化用水结构;多源共济,争取客水支持;因地制宜,完善水资源配置格局”三项策略,明确了水资源总量控制和用水效率指标等约束性技术指标。
《规划》秉承自治区长期坚持的生态优先战略,把生态建设放在更加突出地位,提出了“山河为脉、保护生态”的发展策略,划定生态红线,建立空间管制区,强化污染防治和绿色发展,合理控制城镇规模,引导城镇有序发展,全面优化生态网络格局,以生态经济促生态建设,持续改善我区生态环境,描绘出建设美丽宁夏的宏伟蓝图。
记者 郑 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