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暨构建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张雨楠)2018年,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卡尔·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也是《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如何在新时代更好地继承马克思的思想精髓,不断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规划和设计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2018年4月21日,纪念马克思诞辰两百周年暨构建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所长祝东力致开幕辞。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副所长鲁太光、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崔柯副研究员主持会议。
马克思是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伟大思想家,马克思主义是最具解释力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一方面催生了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几乎也在同时推动英国向东亚扩张,工业革命、马克思主义与近代中国这三者之间有一种内在的历史性联动关系。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所长祝东力认为,20世纪是战争与革命的世纪,马克思主义传播和实践使中国完成了救亡的近代使命。在这个过程当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也经历了本土化和再创造,并参与塑造了辉煌的革命文艺史。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改革开放进程推动了经济转型、社会转型,进一步使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从一种普遍的指导思想变为一门专业学科。今天,21世纪已初步展开,我们更加需要认真思考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核心命题和基本特征。
从世界范围来看,马克思的思想正面临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期。原因在于,世界现存格局、矛盾斗争的一些内容,进一步证明了马克思对整个世界判断的一些基本思想和基本理论内容依然是符合当今时代发展规律的。北京大学中文系董学文教授认为,经过一段曲折,经过一段困顿,经过一段风雨,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思想创造会随着形势的变化,越来越赢得青年,赢得群众,特别是赢得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认可。马克思主义并没有过时,马克思主义现在仍具有鲜明的现实功用和时代价值,就是因为它是严整科学的思想体系,对世界运动规律的认识是真实有效的,是符合规律、实事求是的。所以,我们全党、全社会都应该积极认真地、实实在在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活动,这对进一步推进中国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北京大学中文系贺桂梅教授认为,我们要在全球视野下,带着当下中国社会问题重新去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马克思主义不仅是解释社会的理论,还是具有普遍性意义的实践哲学。20世纪的中国历史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展开的一种独特的、有创造性的历史实践过程,这个历史实践形成了很多丰富的中国经验,需要回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才能在世界历史视阈中给予正确的阐释。此外,要用唯物辩证法哲学来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文艺理论,把文学问题放到历史语境及各种关系里,一方面要强调一种总体性、普遍关联的分析视野;另一方面,要强调主体的重要意义,即没有主体就没有实践性。重视唯物辩证法,探讨总体视野、主体性、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理解马克思、理解中国现实的必要途径。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所吴晓都研究员认为,“世界文学”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主要理念之一。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最先揭示了“世界文学”形成的历史条件和经济基础,并对其内涵做出了科学系统的阐释。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文学”理念,预言了全人类文学未来发展的总体态势,描述了一种跨民族、跨文化、跨地域和跨语言的整体观文学语境及文学形态的必然诞生。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世界文学的语境中建构现实主义文学理论,并对世界社会主义文学的建立与发展指明了必由之路。
江西师范大学吴志峰副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仍然具有强大的解释力,马克思主义所设想的社会远景又一次吸引了人们。现在正处于马克思主义发生“危机”的时刻。所谓“危”,是因为实践的快速发展给马克思主义破解重大现实问题提出了很多时代难题;所谓“机”,是因为新的形势又给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创新发展的机会。
本次研讨会内容丰富,讨论热烈,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陕西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上海大学、中央戏剧学院、江西师范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清华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30余位家学者与会,在总结、反思、对话的学术氛围中形成诸多共识,对于建构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深入推进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做出了富有现实意义的积极尝试。
作者:张雨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