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北工程里的“宁夏获得”

06.12.2018  13:50

  “这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南华山,光秃秃的,被羊踩出密密的小道;2002年以后就不一样了,冰草等野草已厚厚地覆盖了山坡,不见一块裸露黄土,一幅山地草原的美景。

  “这是10年前的山沟,只有草,整个山显得瘦瘦的。2008年开始在山底、山腰墒情好的地方栽常青树,现在,云杉、油松等在山沟里密布,让南华山丰满了起来。

  记者通过摄影师马德云的对比照片,清晰感受到海原县南华山的变化。这个变迁背后的功臣,正是三北防护林体系。

  1978年,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启动。这条“绿色长城”横跨我国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守护着这片土地,也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奋斗与梦想。

  借力三北工程,宁夏全境生态建设步伐加快

  提起沙尘暴,在腾格里沙漠边缘的中卫市沙坡头区迎水桥镇长流水村村民心里,都有一本账。过去,每到冬季、春季,呼啸而来的西北风裹携着沙尘铺天盖地。一场风沙过后,家家户户必做的事就是从院子往外铲扫沙子,严重时,村道上的积沙堵得院门都难以打开。

  位于毛乌素沙漠南缘的盐池县,1978年被国家列为三北防护林体系重点县。1983年普查数据显示,彼时盐池县沙化面积539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41%,全县有75%的人口和耕地在沙区。青山乡二道湖村的村民曾亲眼看着“大片大片的绿色从羊蹄下渐渐消失”。

  在长流水村和二道湖村村民一筹莫展之时,一场大规模修复生态的攻坚战开始了。肆虐的黄沙被草方格制服,种上沙生灌木,再适时播撒草籽。村民们主动领草籽配合政府治沙。草种了死、死了种,一年又一年……

  三北防护林建设对盐池县和沙坡头区生态环境的重建、恢复和改善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终于,消失的绿色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中,“沙进人退”逐渐变成“绿进沙退”。目前,盐池县林木覆盖率、植被覆盖率分别达到31%和70%。包兰铁路沙坡头段两侧则成功筑起一条长60公里、宽500米的防风固沙体系,成为全球瞩目的环境保护成果。

  不只是盐池和沙坡头,借力三北工程,宁夏全境生态建设步伐明显加快。

  彭阳把每条小流域既作为一个完整的水土治理单元,又作为一个经济开发单元,实行统一规划,综合治理。走在每一条流域的崎岖小径上,爬上流域的每一座山头,呈现在视野里的,是一层层盘山环绕的林带和梯田、密密麻麻的鱼鳞坑、漫山遍野的山桃和山杏,如诗如画,赏心悦目。

  在固原市原州区,上世纪90年代黄风土雾的天气一去不返,昔日干涸的沟壑再现溪流,一些在秦岭大关山一带活动的鬣羚、大麻鳽、白鹭相继出现在这里,而区域内野猪、金钱豹、梅花鹿、红狐狸时常出没,出现了久违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局面。

  有了绿色,就有了产业发展和增收致富的希望

  “三北工程实施前,全区林业生产总值0.15亿元,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为1.15%。三北工程实施以来,全区林业生产总值突破200亿元,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上升至5.4%。”宁夏退耕还林与三北站相关负责人作了数据对比。

  有了绿色,就有了产业发展和增收致富的希望。

  “目前,固原市发展特色经济林36.4万亩,果农大户年收入达8000元。”固原市林业局工作人员介绍说,为了实现三北工程建设改善生态环境与农民增收致富的“双赢”,各县区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和气候特点,加快培育林业主导产业。隆德县将林下中药材作为全县支柱产业,建成中药材资源保护区10万亩,林药间作8万亩,打造出了隆德县“西北道地中药材”品牌,年产值9000多万元。泾源县注重育苗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着力提升苗木产业质量,申请注册了“六盘山苗木”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增强了苗木产业的品牌效应,带动固原全市发展育苗规模31.4万亩,年产值5.47亿元。

  在盐池,柠条不仅能治沙,还是牛羊的上好饲草。目前,全县累计种植以柠条为主的灌木林265万亩,并利用丰富的柠条资源,大力发展柠条转饲加工,先后建成饲草配送中心7个,柠条饲草加工厂8个,辐射带动加工点106个,每年为畜牧业提供饲草40多万吨,为当地农民直接增加收入400余万元,为加工企业提供经济效益800万元左右,推进沙产业和滩羊产业携手并进。

  经济效益体现在产业里,也体现在百姓的收入里。

  据不完全统计,近40年来,海原县三北工程建设投工投劳10万余人次,直接创收1000万元,形成了“千军万马造林,家家户户植树”的喜人局面。同时,三北工程区生态旅游业和相应产业的兴起,为农民群众创造了新的就业渠道。

  宁夏大地上的“三北精神

  三北工程建设40年来的成就,离不开三北人民的力量。以王有德为代表的一大批模范人物,铸就了以“艰苦奋斗、顽强拼搏”为核心的三北精神,成为新时代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强大精神动力。

  王有德是“绿色长城奖章”的获得者。简述他的人生经历,可以概括为:治沙、治沙、再治沙……几十年的治沙,就是几十年的寂寞。在荒无人烟的广阔沙地,枯燥、单调、重复的工作,治沙英雄王有德用坚持来扛。

  1985年,王有德被任命为灵武白芨滩林场场长。当时,全场将近200名职工,年均收入不足千元,三分之一的人要求调走。“要想治沙就要先治穷,留住人,把职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才能实现防风治沙的目标。

  王有德向职工们作出了“三个不走”的承诺:全场的贷款不还清,我不走!困难职工住不上新房,我不走!眼前的沙漠不变成绿洲,我不走!

  一只筐2元多、一个柳笆子3元多,如果办个柳编厂,完全可以让职工挣回一些“油盐酱醋钱”。王有德灵机一动建起的柳编厂激活了沉睡的白芨滩,也让职工们从一望无际的沙海中看到了希望。

  时隔一年,王有德提出开发北沙窝,发展经济林。面对职工们的质疑,王有德身先士卒、带头苦干,白天和职工一起推沙平田砌渠道,挖坑施肥栽树苗,夜晚点着煤油灯规划第二天的工作。

  在王有德带领下,林场职工以每年治沙造林2万亩到3万亩的速度,在毛乌素沙漠边缘,筑起了一道东西长47公里、南北宽38公里的绿色屏障。

  “生命不息,治沙不止”,这是王有德的人生梦想。美丽中国有太多太多这样的追梦人。

  将“一棵树”变成一片林的全国“三八”绿化标兵白春兰、培育浇灌了10万亩针叶林的全国劳模吴志胜、30多年跪着植树造林700多亩的全国绿化祖国突击手李志远……

  越来越多的现代“愚公”,把治沙和种树当做一种信仰。这些平凡的劳动者,数十年埋头苦干,不离不弃。

  半个多世纪,中国人的创造力和坚忍,就这样在三北的土地上传承。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40年综合评价报告》显示,三北工程40年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3014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1977年的5.05%提高到现在的13.02%,累计治理沙化土地30多万平方公里,保护和恢复沙化草原1000多万公顷,工程区年均沙尘暴日数从6.8天下降为2.4天。(记者 李徽)

奋斗与幸福在这里“握手”
  盐池县金融扶贫启示录   革命老区盐池县,新华网
宁夏:让职业技能培训惠及更多“三类”帮扶家庭
  新华网银川1月4日电(记者 谢建雯)记者近日从新华网
既要“面子新”又要“里子实” 大武口老旧小区改造暖民心
  “改造后,小区的路平了、灯亮了,家里暖和了,我们的心也暖和了。”近日,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永欣园小区9号楼居民孙群告诉记者。2021年,大武口区投资1.新华网
5年支出672亿元年均增长5.7% 中卫市“小财政”托起大民生
  近日,家住中卫市沙坡头区世纪花园小区的戚璐圆说,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