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特三高”现代农业阔步前进

07.01.2016  12:43
  

  “十二五”以来,我区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高品质、高端市场、高效益“一特三高”农业,走出了一条符合宁夏实际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2015年,全区粮食产量达到372.6万吨,实现十二连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167元,实现十连快;人均粮食、蔬菜、牛奶、牛肉、羊肉占有量均居全国前5位,特色优势产业占农业总产值、农民收入的比重分别达到86%和43%。

  一、突出优势产业,推动转型升级。依托我区资源禀赋和水土光热条件,聚焦市场需求大、发展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优质粮食、草畜、蔬菜、枸杞、葡萄“1+4”特色优势产业,精准施策,重点推进。优质粮食产业,坚持稳定面积、调整结构、优化品质、提高单产,在北部引黄灌区重点示范推广“复种两熟”、高产创建、绿色增产技术模式,优质粮食比重达到95%以上。在中南部地区发展旱作节水高效农业,每年推广春秋覆膜200万亩;加强马铃薯三级繁育体系建设,积极推行主食化开发。草畜产业,全面推行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加强基础母畜扩繁、优质饲草料基地建设,开展“节本增效”示范行动,标准化规模养殖达到53%,其中奶牛达到84%,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率达到78%。蔬菜产业,充分发挥宁夏气候冷凉、日照充足、病虫害少的优势,重点推进蔬菜标准园创建和永久性蔬菜基地建设,新品种、新装备、新技术综合配套,实现设施蔬菜、露地蔬菜、供港蔬菜协调发展,宁夏蔬菜在粤港市场比同类产品价格高30%以上。枸杞产业,以小产区精细化管理为重点,狠抓质量监管、品牌保护和市场规范三个环节,打造宁夏枸杞产业升级版。葡萄产业,坚持小酒庄、大产区发展模式,着力打造东方葡萄酒之都。围绕构建全产业链,大力实施龙头企业升级工程和农产品品牌提升计划,特色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0%以上,农产品监测合格率多年稳居全国前列。借助中阿博览会平台,加快发展农业+互联网等新模式、新业态,宁夏优质大米、清真牛羊肉、乳制品、枸杞、葡萄酒等特色产业集群基本形成。

  二、加强政策引领,完善投入机制。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三农”改革发展,先后出台了推进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若干意见、创新财政支农方式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意见、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小微企业发展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综合运用直接补贴、担保贷款、风险补偿、贷款贴息、实物租赁、产业引导基金、农业保险等方式,对特色优势产业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精深加工、品牌培育、冷链运输等关键环节进行精准扶持。2015年,全区整合支农惠农资金35.8亿元,并实行责任、权力、任务、资金“四到县”,涉农贷款余额突破2000亿元,同比增长12%,农业保险实现特色优势产业全覆盖,保险金额达到3.6亿元。

  三、健全服务体系,强化科技支撑。紧扣“1+4”特色优势产业,建立了由农口部门厅级干部担任组长的产业指导组,由首席专家、技术人员组成的技术服务组,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的产业协会,形成了“两组一会”推进机制。鼓励农技人员在保留原有身份、职级、待遇,完成公益性服务的前提下,创办、领办、承包经营实体1038个。大力推广“粮食银行”、统防统治、代耕代种、代收代销等社会化服务模式,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农业技术综合服务站,形成与基层农技服务组织互为补充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坚持农科教协同创新,启动实施了农业新品系、新品种选育“十大专项”,创建120个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特色优势产业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7%。坚持以农机化牵引农业现代化,主要粮食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9%。

  四、加快改革创新,增强发展活力。率先在全国基本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探索形成了农村土地经营管理三权分置的“平罗模式”,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的“金凤经验”。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全区土地流转面积291.4万亩,占承包土地总面积的26.3%。对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在土地流转、项目承接、示范场创建、金融服务等方面给予支持,全区家庭农场达到1754家,农民合作社发展到4695家,带动了全区53%的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

宁夏:让职业技能培训惠及更多“三类”帮扶家庭
  新华网银川1月4日电(记者 谢建雯)记者近日从新华网
既要“面子新”又要“里子实” 大武口老旧小区改造暖民心
  “改造后,小区的路平了、灯亮了,家里暖和了,我们的心也暖和了。”近日,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永欣园小区9号楼居民孙群告诉记者。2021年,大武口区投资1.新华网
5年支出672亿元年均增长5.7% 中卫市“小财政”托起大民生
  近日,家住中卫市沙坡头区世纪花园小区的戚璐圆说,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