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的宁夏作为
“一带一路”的宁夏作为
——中阿博览会理论研讨会嘉宾访谈
9月29日至30日,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理论研讨会暨第二届中国-阿拉伯国家智库论坛在银川举行。200多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齐聚凤城,共话“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宁夏作为。
作为论坛主讲嘉宾,原中国中东问题特使吴思科对“中阿博览会”的良好发展给予肯定。他说,建设“一带一路”不是中国的独唱,而是大家的合唱,需要各方共同参与。宁夏举办中阿博览会提出的“走出去”办会新机制值得借鉴。比如今年中阿博览会在埃及成功举办,就真正引起了共同关注,吸引了共同参与,既发挥了双方的优势,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对中阿之间的合作交流起到了良性互动的作用,又树立了开放宁夏的新形象,探索出一条“共建共享、共办共赢、可持续发展”的路子。针对下一步中阿如何加强务实合作,吴思科建议,中阿互补性强,就国际金融领域来说,阿拉伯国家潜力巨大,但双方的交流还不够,应在培养相关人才、加快企业“引进来”“走出去”步伐等方面下功夫,推动双方合作务实发展。
中国中东学会会长杨光表示,近年来,阿拉伯国家开始重视工业发展,并把制造业摆在突出的位置,这为中阿合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产能合作等方面拥有一定优势和能力。建议宁夏抢抓机遇,加强同阿拉伯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业、科技、旅游等方面的合作,推动双方务实合作持续发展。在谈到中阿人文交流时,杨光表示,开展“一带一路”共建事业,人文交流至关重要。这些年,我国阿拉伯语的教学发展速度非常快,希望宁夏发挥平台和文化优势,培养更多适合中阿交流的人才,为中阿合作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赵磊六年前曾作为中央博士服务团成员在宁夏挂职,他对宁夏参与“一带一路”有更高期待。“宁夏有资源优势,但要主动思考如何打造出国际市场需要的、足够好的产品,吸引中东客商从东南到西北来。”他表示西北五省(区)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成员,绝不能各自规划,各自落地。宁夏的中阿博览会,绝对不能只是宁夏的企业在做。同时,除了中国传统优势的“重资产”外,中医药、中餐、民俗、医疗卫生、文化产业等“轻资产”应是发力重点。要增强中国以及宁夏文化资源的产业化与国际化的能力。发挥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资源整合转化,严丝合缝地对接国际需求。地方政府要认真考虑如何掌握文化产品制定标准的主动权、如何打造让人认可的品牌。
宁夏大学中阿国家研究院院长李绍先认为,中阿务实合作首先要推进中国和阿拉伯国家之间的政策沟通,多在双方间开展治国理政的经验交流,可以使双方更好的相互理解,克服合作障碍。其次,要大力推进中阿间产能合作及产能对接。阿拉伯国家要走出国家发展困境,实现工业化是其唯一途径。而中国在过去30多年的发展中积聚起了大量的优质产能,中国向阿拉伯有关国家转移产能存在广阔空间,双方产能合作潜力巨大。这其中尤以高新领域合作最具光明前景。最后,中阿合作的最终落脚点应着眼于民心相通,这既是构建中阿命运共同体的最终保障,也是“一带一路”战略的题中之义。(记者 和牧川 姜 璐)
来源: 宁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