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乘务员 最盼是团圆
2月14日11:58,银川至成都的K1615次列车银川始发,方惠敏带着儿子陈颖智在站台上目送着丈夫陈铁松担当乘务工作的列车渐行渐远。
方惠敏(左)和儿子陈颖智(右)一起送陈铁松出乘。
22:40,方惠敏踏上银川至西宁的K815次列车,与陈颖智电话道别:“妈妈出乘了,你照顾好自己。”
未出正月,年味尚浓,家中只剩下20岁的陈颖智。
“一个人在家,不觉得冷清吗?”
“习惯了。再休息一天,我也要出乘了。”陈颖智说。
在这个三口之家里,父亲陈铁松和母亲方惠敏分别是K1615次和K815次的列车长,刚工作一年半的陈颖智在银川至北京的Z275次列车上担任乘务员。
绘制一张三个人的乘务交路表,春运40天内,三个人同时在家的时间仅有3天,团聚可遇而不可求。
“我可能是最早的‘留守儿童’。”陈颖智打趣地说。这句话却让方惠敏红了眼眶:“他还不会走路时,我就抱着他送他爸出乘,要么是他爸抱着他接我。”而在陈颖智的记忆里,儿时最大的快乐就源于两句话:一句是“明天你爸回来”;另一句是“明天你妈回来”。
那个时候的陈颖智,总是认不出来穿着制服行走在人群里的父母亲,见到男乘务员就喊“爸爸”,见到女乘务员就叫“妈妈”。因此,他拥有了贾爸爸、温爸爸、董妈妈、肖妈妈等难以计数的“爸爸”“妈妈”。
那个时候的陈颖智,不太理解父母的工作,也不明白什么是春运,只知道每逢春运,父母亲每次出乘回来时都显得格外疲惫。但自从参加工作之后,他什么都懂了。
今年正月初五,陈颖智坐在北京西站乘务员公寓里给父母亲分别打了电话。彼时,陈铁松正在和K1615次列车上的最后一名旅客挥手道别,而方惠敏正在巡视库停在西宁的K815次列车的每一个角落。虽然如今可以通过语音、视频等方式联系家人,但陈颖智总觉得,自己与父亲隔着2356公里,与母亲隔着2092公里,而父亲和母亲又隔着1044公里,没有“温度”。
对陈颖智而言,陈铁松和方惠敏还有父母之外的另一重身份——他的列车长。“隔着这么远的距离,我爸妈时时刻刻不忘考我业务知识。好不容易赶上三个人都在家,说好了不谈工作,但是说着说着又绕到了工作上,讨论最多的是乘务工作中突发情况的处置程序。”而这也让陈颖智更快地成长为一名成熟的乘务员。“虽然是第二年服务春运,他却一点都不像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出乘时任劳任怨,处理问题时沉着冷静。”陈颖智所在班组列车长封伟说。
在他们家里,餐桌已经不能称之为餐桌,更像是书桌,上面堆满了各种业务书籍和工作笔记,只留出一小块地方,偶尔用于吃饭。“在家的时间太少,在一起的时间也太少,很多时候都是各吃各的。”方惠敏笑着说。
“新的一年里,我们一家三口有个共同的愿望,就是能一起出门放松一天,拍一张全家合影。”陈颖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