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村庄“守门人”的防疫故事

24.02.2020  12:21

  2月21日6时,家住平罗县红崖子乡红翔村的韩建忠醒来时,定好的手机闹钟却还有10分钟才响。连续25天早起,他的生物钟比闹钟还准。

  韩建忠是红翔村卡点的消杀员。疫情发生以来,这个离平罗县城最远的村子在西边的一条路设置卡点,由27名党员干部、群众担任“守门员”。

  凝固

  疫情来得突然,让原本热闹的红翔村如同凝固了一般。

  此时正值春节期间,红翔村还有不少打工、走亲戚的村民未归。

  27名党员干部群众组成的值班组,24小时值守卡点,对进出车辆、人员排查、登记。值班组成员平均年龄近50岁,以中老年人为主,90%都是党员干部。从1月27日设置卡点至今,27个人四班倒,每班值守6个小时。尽管村委会成员定时巡逻、逐户排查,村里的大喇叭每天宣传防疫知识,但村民们的态度时而重视,时而轻视。

  “停!停!停!”1月29日,大年初五,正在值班的贺常贵冲到路中间拦住一辆想出村的车。

  开车的男人走下车,笑着给贺常贵递烟,贺常贵摆摆手拒绝。

  “我们就是这个村的,我丈人你们怕都熟呢。

  贺常贵一脸严肃:“不行。”随手递给男子一张关于疫情防控的宣传单。

  男子拿到手上看了看说,这些我都知道。

  贺常贵说,知道,就要听国家的话。

  一阵劝导,男子原路返回。

  在卡点严防死守多天,“守门人”还会遇到一些紧急情况。

  2月4日21时,辗转8个多小时,马生国(化名)一家三口从老家固原回到村里。

  值班人员马赛测量出马红军的体温为38.7摄氏度。

  “温度这么高!从哪来的,有无外省人员接触史?”马赛问。

  “好着呢,不咳嗽不打喷嚏。”马生国不以为然。

  “不行不行,你得去医院。”马赛立即向村委会和乡政府汇报情况。

  乡政府和派出所各派出一辆车,送马生国一家到县医院就诊,最终医生诊断马生国只是普通感冒。

  “疫情看不见摸不着,要歼灭它就必须严防死守。保护好村里2465人的安全,也就守住了家园。”朱成学说。

  紧急

  红翔村毗邻毛乌素沙漠,每到春季,常有沙尘暴。

  2月13日,天气预报夜间有7至9级大风,本不值班的朱成学早早来到卡点帐篷,检查绳子、加固钉子。

  20时,黄沙伴着大风,吹得人睁不开眼。

  半小时后,风力越来越大。朱成学跑到帐篷外检查,发现固定帐篷2根拇指粗的绳子断了!

  情急之下,朱成学和乡干部刘志敏、村党支部副书记王建、一组组长景万贵、村民朱成明,重新栓绳子,但无济于事。

  风力越来越大,朱成学赶紧掏出手机,发语音求救信息:快来卡点,帐篷要飞了!

  此时,许多村民已入睡。第一个发现语音信息的是怀有身孕的妇女主任秦双芳:把左邻右舍都叫起来,大家一起去帮忙。

  第一个到的是50岁的马俊林。到达卡点时,帐篷内的5个人坐在帐篷布上,用身体拼命压着。

  “你们几个不要命的,不赶紧跑。万一人被吹走了咋办!”马俊林一边帮忙一边说。

  “不能把帐篷吹走,铁架子容易伤着人。”景万贵说。不到半小时,陆续又来了60多位村民。

  21时左右,帐篷终于守住了。

  “在这场疫情中,我们全村都是好样的!”2月14日一大早,一宿未眠的朱成学在大喇叭给大家点赞。

  复苏

  2月21日7时,韩建忠准时出现在卡点。

  “给你说了,8点来就行。”离村委会规定的“上班”时间还有1个小时,韩建忠的到来让值班的驻村第一书记丁少贵忍不住一阵“唠叨”。

  7时10分,在卡点登记的人多了起来,十几辆车排着队,等待出村。

  逐个测量体温、登记姓名和电话,63岁的贺常贵忙得脚不沾地。

  红翔村是个移民村,11年前,隆德、海原、泾源、原州区12个乡镇的15个行政村的400多户村民移民至此。

  便捷的交通、临近平罗县工业园区的地理优势,务工成为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近年来,村里还引进企业,通过土地流转,搞瓜菜、菌菇规模化种植。2018年,红翔村人均收入6748元,整村摘掉贫困帽子。

  近几日,附近的工厂陆续复工。9时许,朱成学召开临时党支部会议。疫情发生以来,村委会在卡点设立临时党支部,把堡垒筑在了疫情防控最前线。

  会议中,党支部决定在每天7时至7时30分、15时至16时、23时至次日凌晨1时的3个高峰期,加派党员和志愿者,加大排查、登记、测量体温等工作力度。

  春已到,村里的经济发展也必须提上日程。如今,村里有每天300多名村民外出务工,复工生产井然有序。

  红翔村正逐渐“复苏”……(记者 姜 璐 实习生 刘 婷)

筑起疫情防控的铜墙铁壁
   宁夏阻击疫情一线扫描     打赢疫情新华网
宁夏:让职业技能培训惠及更多“三类”帮扶家庭
  新华网银川1月4日电(记者 谢建雯)记者近日从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