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新农民的新世界

28.01.2017  21:07

  1月25日,固原市原州区黄铎堡镇三岔村农民保应林坐在养殖场里,正低头发微信。看到记者到来,保应林起身一笑:“正在朋友圈推销我们的精装牛肉礼盒呢,现在我也成了微商。

  39岁的保应林,土生土长的三岔村农民。去年10月,他走出国门,到新西兰引进肉牛、购买饲草设备。半个月的时间里,他走遍新西兰的各大农场。“确实大开眼界,几乎见到了书上、网上看到的所有好品种的肉牛。”回忆起来,保应林依然兴奋。随后,黄头发、蓝眼睛的外国技术人员到三岔村安装饲料搅拌机,在村里引起轰动。

  去年12月,保应林又赴福建福州大学,参加原州区组织的培训班。“专家讲课、实地考察,给人感觉脑子一下敞亮了。”保应林笑着说。

  “你这哪还是农民啊,大学里一趟,外国去转一趟,不少城里人恐怕都没有过呢。”村里人羡慕不已。

  “咱们这是新农民,以后农民都这样。”保应林又笑。

  “过去穷,曾经穷得娃娃们都上不起学。”保应林说。三岔村共有467户农民,去年原州区精准扶贫走村入户时,还有200余户被确定为建档立卡户,整村被确定为销号村。

  早日摆脱贫困,是保应林们最急切的盼望。2003年,能干肯吃苦的他被选为村支书。随即,他带着大家转变生产结构,从一家一户种小麦、玉米,到一家一户搞养殖。2008年,几家家境好的农民又买了大车,开始尝试进入运输业。从五六辆车到二十多辆,村里运输车渐成规模。

  这么努力着,日子确实也越来越好,可大家慢慢发现,自己的发展总是慢人一拍。

  比如养殖业,别人养的是西门达尔等肉质好的新品种牛,三岔村人还养的是土黄牛。别人青储池省时省力,三岔村人还用老办法喂养费人费料。比如运输业,村里零散“出击”时,别人已经“抱团”发展。村里组队发展了,又发现实际上用车单位需要更大、更长的车。

  “这就是跟不上市场,说到底,还是眼界不够宽!”大伙围坐在一起议论时,保应林一锤定音。

  “村上靠养殖业致富的路子最符合实际,就是要跟市场接轨。现在不比原来,网络、交通这么发达,只要转变思路、勤快,咱们跟沿海城市的农民一样,也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保应林说。

  2010年,保应林和何生奎、杨振宝等村上的致富带头人一起,成立了养殖合作社,带着大伙一起奔小康。

  为了寻找更适合本地生长的品种,保应林山东、新疆、甘肃、陕西到处跑。为扩大产业,让贫困户早日脱贫,合作社几个负责人碰了个头:合作社统一购进牛,让群众自己选,看上哪头拉那头,没钱的可以先赊账。随后配合政府进行培训,最后再统一销售。

  保应林不再担任村支书后,这样的模式依然保留下来,越来越多的村民也开始脱贫。

  村民杨德义从合作社赊了2头牛开始喂养,一直发展到30头左右,去年刚刚盖了新房。村民罗占有从养殖1头牛发展的10头,还盖了两间温棚。

  穿上西装是商人,脱下皮鞋是农民。保应林向记者描述他的新春愿景:“我打算买自动投喂机。这家伙非常方便,喂养更科学。我还打算饲养梅花鹿,多品种经营。”(记者 张国礼 周宏 周一青)

宁夏:让职业技能培训惠及更多“三类”帮扶家庭
  新华网银川1月4日电(记者 谢建雯)记者近日从新华网
既要“面子新”又要“里子实” 大武口老旧小区改造暖民心
  “改造后,小区的路平了、灯亮了,家里暖和了,我们的心也暖和了。”近日,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永欣园小区9号楼居民孙群告诉记者。2021年,大武口区投资1.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