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好支书 带富一村人

28.10.2015  09:38

   一个好支书  带富一村人

  征地拆迁,村民信得过他的“尺子”;创业致富,老百姓信得过他的眼光。在西夏区兴泾镇泾华村,已经连任20年的村党支部书记、老党员沙哈克,是村民们信得过的领路人——

  “沙书记给我们上门做工作,经济发展修路先行,这条路如果拓宽整修好了,不仅方便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出行,对于后代都是积善修德的好事呀!”说起今年村上最近正在进行的文昌南街拓宽项目征地拆迁工作,西夏区兴泾镇泾华村村民马百成感慨道,都说这征地拆迁是“天下第一难事”,但是他们的村支书沙哈克,硬是让这“天下第一难”变成泾华村村民们的“第一盼”。 

  为响应自治区“以川济山、山川共济”移民吊庄搬迁扶贫政策的号召,1983年初春,沙哈克和许多农民兄弟一起,从泾源县搬迁到当时荒无人烟的芦草洼开发区,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开始了艰苦的创业。当时为了解决出行问题,沙哈克落脚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发动村上经济条件较好的党员一起凑钱买了辆四轮农用车,带领村民开始铺路,让泾华村成为了镇上最早实现通公路的村。随后,他又牵头组建起一支只有19人的小型施工队,带着村民们上工地干活,开始了农民们的创业路。 

  斗转星移,几年后,这支农民施工队变成了拥有固定资产500多万元,覆盖8项业务门类,为当地300多名农民群众提供稳定就业的建筑工程公司。如今,这个由农民兄弟创办的公司承揽工程范围已扩大到楼房、桥梁建设,业务覆盖面已辐射延伸到盐池、贺兰、红寺堡等周边地区。在沙哈克的帮助支持下,600多名农民掌握了一门实用务工技术,400多户群众从此走上了致富路。2014年,泾华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8610元,阔步走在了全镇的前列。 

  担任支书的这20年,沙哈克不仅想尽办法鼓足村民们的“钱袋子”,还经常走村入户想办法化解难事。因为道路条件太差,制约着泾华村当地经济的发展,他四处游走设法争取支持,先后为泾华村争取资金近300万元,并发动党员群众筹资筹劳,将村上惠台组、三角地组等村组的道路硬化,彻底解决了群众出行难的问题。“我总觉得,富莫忘本要思源,有力助困是福气。”沙哈克说,自己是一个党员,村民们既然将“支书”的工作交给他,就是对他的最大信任,做好每一件事也是他对“亲人”最好的回报。

  记者  孙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