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医疗服务“上接网线下接地气”
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童康复科专家郝会芳在社区坐诊。
在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关节组主任刘昱江看来,医学知识几乎每3个月更新一次,关于银川医学发展,五年来他所经历的变化可用今非昔比来形容。
随着医疗设备和知识的更新换代,疾病的检查手段和治疗方式与5年前大不相同,医院环境改善、服务流程优化。此外,在医疗卫生领域,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发展更是成绩斐然。5年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覆盖面越来越广,功能越来越齐全,为老百姓就医提供了实实在在的便利。
以前:病房条件差易术后感染
现在:无菌手术室降低感染率
人工膝关节置换,这个骨科非常普遍的手术,刘昱江所在的科室平均每月要做15~20例,而在5年前,全科室一整年完成的膝关节置换手术也就这么多。除了数量上的剧增,在微创技术的辅佐下,手术伤口越来越小,无菌的手术环境也减少甚至避免了抗生素的使用,手术的精致程度、安全程度大幅提升,患者术后承受的疼痛小、康复快,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缩短。
这些变化除了有赖于医疗专业技术和医疗器械的发展进步,市医院原址改扩建则是非常重要的转折点。“以前我们医院地方小,病房条件差,医生和患者区域没有隔离,不利于控制感染,医生也休息不好。”刘昱江说,新院建成后,医院环境焕然一新,病房干净整洁,有电视、独立卫生间,还有智慧银川的网络覆盖。医院各个功能区的分布也更加合理,患者的就医体验好了很多。
刘昱江坦言,新医院的无菌手术室,让手术的质量上了个大台阶。5年前,市医院的手术室数量少,且达不到无菌标准,术后感染比较常见。而现在,医院不但有无菌手术室,还有达到国内一流水平的杂交手术室,这种手术室可同时进行外科手术、介入治疗和影像检查,专门开展高危复杂心血管疾病的内外科“一站式”联合治疗。 在新手术室里实施手术,患者术后感染的风险降至最低,抗生素的使用得到有效控制。更棒的是,硬件条件提升了,国内外优秀的专家、学者也愿意应邀到市医院参与会诊、手术。
以前:完成患者病历堪比写书
现在:电子病历解放医生双手
而另一个利器,HIS系统(医院管理和医疗活动中进行信息管理和联机操作的计算机应用系统)的电子病历,则让刘昱江和他的同事们彻底摆脱了每天熬夜写病历的噩梦。
引进HIS系统前,所有的病例都是手写,从患者住院那天起,医生每天都要下医嘱,写病历。一位患者一天的病例大约2500~4000字,写字最快的医生,一晚上最多只能完成5份病例。“那是一项非常庞大的工程,住院患者在出院时,每个人的病例差不多像本书那么厚。”刘昱江用手比了大约2厘米的厚度。
自从引进电子病历后,刘昱江和他的同事们终于从繁重的写字工作中解脱出来,“电子病历有标准化的模板,非常详细,只需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填空就行,医生的办公效率高多了。刘昱江说,标准化的电子病历还有利于医生之间相互讨论、会诊。”
医院的智能化、信息化给患者也带了很多实惠,目前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银川市中医医院等多家医院已经实现了通过手机预约挂号功能,查看检查检验报告、医疗费用结算等功能也在逐步开发完善。
以前:社区卫生站设备简陋
现在:健康小屋检查免费做
端传丽是新华街嘉园社区卫生服务站站长,回忆起五年前服务站的状况,再对比现在,端传丽说了四个字:翻天覆地。她记得非常清楚,5年前的嘉园社区卫生服务站面积只有100平方米左右,装修简陋、设备陈旧,能提供的检查只有血压血糖检测、身高体重测量,药物种类也不多,每天到卫生站看病的居民大约有30~40人次。
2014年,银川市在全市19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先行试点政府购买社区卫生服务,免费提供房屋,采取预拨加绩效考核方式支付,保障和激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自那时起,嘉园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状况显著改善,2014年时,面积已增至280平方米。所有医务人员在上岗前全部到上级医院接受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医疗技术和综合水平大为提升。“我们社区和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银川市妇幼保健院合作,每周二、四有市妇幼保健院的儿科医生下来坐诊,周三有市医院的肿瘤内科专家坐诊,居民就近就能找专家看病。”端传丽说。
与此同时,新建的健康小屋不仅配备有常规的血压血糖监测仪,还能提供骨密度检测、人体成分分析、中医体重辨识,还有远程心电图,常规的生化检查也难不倒,而且健康小屋的所有检查项目都向辖区居民免费开放。
“以前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信任度不高,怕看不好病,宁愿到大医院排队也不愿意来社区,现在我们这里设备越来越齐全,又有专家定期下来坐诊,居民越来越信任,逐渐有了小病到社区的意识。”端传丽说,自从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以来,该卫生站覆盖的20912名居民中,有18000多人积极响应,签约率在85%以上。(记者 沈亚婷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