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再现塞上湖城 工程水利向生态水利转变
原标题为:工程水利向生态水利转变
银川再现塞上湖城
地处西北干旱内陆的银川却有“塞上湖城”的美誉。由于围湖垦田和城市建设,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湖泊湿地面积由原来的7万多公顷锐减到1.2万公顷,且水污染日益严重。近年来银川市大力开展水系整治、湖泊湿地生态修复,探索水生态文明建设新路。
碧水蓝天,鸥鸟翱翔。银川市区南部的永二干沟旁的徕龙公园,每天都有不少市民来到这里,享受碧水蓝天。“改造前的永二干沟,那可真是鱼虾死绝,臭气熏天。”家住附近银子湖小区的马老,带着小孙子出来玩,说起“永二干沟”,就有一肚子的话。
“永二干沟”的故事,并不是个例。银川虽然地处西北干旱内陆,却有着“塞上湖城”的美誉。然而,上世纪60年代,由于围湖垦田和城市建设,银川市湖泊湿地面积由原来的7万多公顷,锐减到1.2万公顷。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工业、农业与生活废水污染也日趋突出。
水与城,水与人,如何和谐共生?“良好的环境质量是第一民生工程。”自治区党委常委、银川市市委书记徐广国强调。
“小时候的永二干沟,很清亮。鱼竿子甩出去就能钓上鱼来。”马老回忆。作为一条农田退水沟,全长20余公里的“永二干沟”,起自永宁县望远镇王家广湖,最后注入黄河。近几年,随着周边园区建设及住宅小区的兴建,“永二干沟”成为沿线工业、生活废水的主要排水沟,水质逐年下降,最后变成污水横流、恶臭熏天的“龙须沟”。
“生活好了,就想着环境能更好,谁也不希望闻着臭味活着。”马老坦言,为了这条“永二干沟”,他和周边的居民们,没少向政府部门反映。
为还“永二干沟”一个“清白”,银川市从2012年开始,用了两年时间进行专项整治,先后召开30多次专题会议约谈重点排污企业负责人,限期整改;铺设集污管网,兴建永宁县第二污水处理厂,实现工业污水专门处理;分段打造服务市民的休闲、观景的亲水廊道;结合沟道改造,建设徕龙公园,让“公园下乡,森林进城”……
据介绍,2000年以来,银川市逐步重视水资源节约利用与水生态保护。2002年,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以建设“大银川”为中心,依托银川市防洪排水系统和众多湖泊湿地,重塑“塞上湖城”景观。银川市由此拉开水系整治、湖泊湿地生态修复的序幕。
鸣翠湖、阅海和黄河湿地国家重点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艾依河连通工程、南唐湖等湖泊整治和生态建设项目……十余年时间,银川市投入了大量资金与人力物力,先后建成长达158公里的艾依河,并对城市20多个主要湖泊进行了整治。
“你看到的大部分的水系,基本上都与黄河贯通。最新普查结果显示,银川市有湿地面积5.3万公顷。全市有自然湖泊、沼泽湿地近200个,其中面积在100公顷以上的湖泊有20多个,水系水域面积占到了城市规划面积的10%,这在我国西北地区,是首屈一指的。”指着办公室的一幅水系图,银川市水务局副局长汪秀琴骄傲地说。
向生态水利转变,越来越重视水与文明的关系
在市区东部的“水洞沟”,岸边桃花吐蕊,杨柳新绿。望着清澈见底的水流,银川市水务局水利工程处副处长赵宁强感慨:“这里过去是一条排洪沟,谁会想到能够变成这么美的景致。”
“这些年与水打交道,有了很多新思路,通过去南方等地学习,眼界更加开阔,希望还能够与水生态建设做得好的城市多多交流。”汪秀琴介绍,自己曾在银川水利设计院干了20多年,银川有水,但是过去只停留在修沟渠、修路、修泵站等纯工程水利工作上,如今,这种单纯的工程水利正在向生态水利转变。通过水环境的治理,来提升人文素养与城市品位,“人水和谐、生物多样、自然优美”正在成为银川市水利建设的核心理念。
有着同样感觉的,还有赵宁强。算一算,这位土生土长的银川汉子。也与水务工作打了近30年交道。“过去的银川有着‘七十二连湖’的美誉,从上世纪60年代湖面面积开始锐减,如今又恢复了当年的景象,但是更让人兴奋的还是近十年,随着生态文明理念的发展,我们越来越重视水与文明的关系。”赵宁强说。
在很多水务工作者看来,变化如此巨大,首先来源于政府与社会对于水生态的重视,来源于“思路”与“眼界”的转变。
汪秀琴讲了个例子。不久前,陕西省西咸新区成为西北唯一一个入选国家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通过地面渗水系统搜集雨水,一年就能节水千万立方,每年仅仅节约的资金就能够达到数亿元。这种思路和创新,也给我们很多启发。”汪秀琴不无羡慕地说:“将来如果我们也能这样,那就好了。我们还需要加力,借鉴其他地区的先进治水、兴水经验。”
只有尊重生态,才能让碧水蓝天常在
“城在湖中,湖在城中。”来银川旅游的人,往往在游览之后,发出“想不到”的惊叹。水,赋予了这座西北塞上城市以灵气。
不过,记者在采访中,仍然会发现一些水边的“不文明”。比如一些市民在水边洗车、野炊野游者抛撒杂物、禁钓区垂钓……“生态与文明相辅相成,只有尊重生态,才能让碧水蓝天常在。”每位接受采访的水务工作者都会强调这一点。
2013年8月,银川市成为水利部首批45个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市。银川市随即编制了《银川市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实施方案》,作为未来5年进行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依据。
根据方案布局,未来银川将建设“一山、一河、一台、一网”的空间水生态网络格局。即“西部贺兰山,突出其生态安全屏障作用,加强山区水源涵养,维护水源补给区良好的水循环;保护黄河的湿地以及滩地,充分发挥黄河生态长廊的蓄泄洪水、水体净化、生态修复、景观旅游的功能;东部灵武风沙台地,突出对脆弱生态系统的防护,积极开展植树种草、梯田、淤池坝等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位于银川中部的中部平原水网,以现有湖泊湿地格局为基础,系统整合和连通河湖体系,发挥蓄水、防洪、供水、排水、水景观、净化水质(湿地系统)、生物多样性支撑等综合功能。”
汪秀琴坦言,做好这篇水文章,银川需要突破多个瓶颈。“比如人才,由于我们的水利设计部门的局限性,包括这次在内的很多项目方案,我们都只能请北京、上海的城建设计院来设计,而在方案实施时,人才缺乏的瓶颈可能会进一步的显现出来。”
“与水打交道,西北城市还需要进一步转变思路。”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这些城市普遍面临着水资源缺乏的困境,要进一步认识到水的重要性,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如何节水,如何护水,由治水向兴水转变,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解答好这些课题,银川市也能为水资源缺乏城市进行水生态文明建设趟出路子。”(记者 朱磊)(原载于2015年4月22日《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