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精神的宁夏实践

05.09.2021  14:02

  8月17日的秋雨,只有两三毫米,对于停止生长且日渐干枯的玉米来说,没有丝毫救命的意义。这雨只是下湿了地皮,旱灾区干土层深达二三十厘米,根本没有抢墒种秋草的条件。

  多年不遇的大旱,“”验着宁夏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与提升,“”验着丁永军等宁夏南部山区养殖大户的恒心与智慧。

  固原市原州区炭山乡南坪村丁永军是方圆几十里赫赫有名的养牛能手。4座养殖棚分棚养着基础母牛、育肥牛、安格斯牛、牛犊,加起来存栏56头。前几年风调雨顺,丁永军流转四五十亩地种玉米等草料,每年能收储50多吨草料,但这还不够喂,每年还得外购近10吨饲草。

  今年旱灾导致丁永军种的草料几乎绝收,得花近10万元购买一年饲喂所需的草料。“也不打紧,最多卖掉五六头育肥牛凑钱来买草料。天也不会年年这么旱,我少花一点,牛多吃一点,只要保住母牛,度过今年这个坎,就有赚头。”丁永军心稳手不慌。

  “固原市正处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期,部分贫困户产业发展基础不牢固,受干旱影响,个别边缘户易返贫,但不会出现范围性、规模性返贫现象。”固原市政府相关领导说。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解决脱贫地区发展不充分问题、提升产业抗风险能力、给脱贫人口一个稳稳幸福,乡村振兴任重而道远。全区上下必须大力弘扬“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伟大脱贫攻坚精神,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隆德县城关镇嘴头村面貌焕然一新。今年以来,隆德县统筹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力抓好“四权”改革、基层治理等工作,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记者 党硕 摄

  上下同心 尽锐出战

  孙清艳,盐池县花马池镇红沟梁村一名普通的农民,她有一句火遍朋友圈的“金句”:感党恩实现梦想,靠双手摆脱贫困。

  2014年,孙清艳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在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的帮扶指导下,孙清艳用5万元贴息贷款一次性购买了80只羊,家里的土坯房在农村危房危窑改造政策的扶持下,变成了3间明亮、坚固的大瓦房。有了收入,日子有了起色,孙清艳主动向村上申请退出贫困户行列。

  孙清艳参加了村里组织的烹饪培训,有了一技之长的她决定进城创业,圆梦小康。起初生意并不景气,后来去北京学了烤鸭手艺,准备开盐池县第一家烤鸭店。

  此时,她有技术,却没有创业资金。正在发愁时,帮扶干部帮孙清艳申请了2万元互助发展资金,累计申请了30万元贷款。烤鸭店生意很快好起来,每月利润9万元,去年纯利润达100万元。

  今年,孙清艳又开了一家拉面馆,她还想开一家餐饮公司,带动更多父老乡亲过上富足的日子。

  脱贫攻坚的阳光照耀到宁夏的每一个角落,无数人的命运因此而改变,无数人的梦想因此而实现,无数人的幸福因此而成就。

  上下同心者胜。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成功翻越脱贫路上的“六盘山”。到2020年年底,现行标准下80.3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9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110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

  在这场史无前例、荡气回肠的脱贫攻坚战场上,宁夏集中精锐力量投向脱贫攻坚主战场,第一书记、驻村干部、乡镇干部、村干部一道奋战在扶贫一线,鲜红的党旗始终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上高高飘扬。

  他们倾力奉献、苦干实干,同贫困群众想在一起、过在一起、干在一起,将最美的年华无私奉献给了脱贫事业,涌现出许多感人肺腑的先进事迹。撒凤虎、殷雪峰、万文军、冯亮、牛道平、张鑫、马新娟、常继宁、李进祯9位同志把生命定格在了脱贫攻坚征程上,生动践行了初心使命、诠释了公仆本色。

  精准务实 开拓创新

  海原县关桥乡方堡村自古就有种植香水梨的传统,然而,这里的村民却没有种植技术,任香水梨树野蛮生长,但收益甚微。

  在脱贫攻坚期间,自治区科技厅穆海彬被派驻方堡村任第一书记。他调研发现,方堡村贫困产业基础薄弱的病害在科技含量低的“根子”上,必须在扩大规模效益、提升果子质量和延长产业链上下功夫。

  于是,穆海彬带领科技特派员先给全村果树“理发”,给所有果树修剪了枝条。随后,还协调来免费的科技物资,给每棵树的树根注入营养剂,并在树“”缠上黏虫带,在树梢系上迷向器。村民问啥叫迷向器,穆海彬笑着说:“就是让‘男虫’晕头转向找不到‘女虫’,他俩见不到面,就没办法繁殖了。

  经过一系列改造,当年秋天,村民们惊讶地看到,从前只有鸡蛋大小的果子,长成了馒头大;原来8个梨还凑不够1斤,现在两三个就有1斤重,而且口感也比以前好了很多。

  香水梨的产量、质量都上来了,保鲜、贮存、销售问题又摆在了眼前。过去乡亲们的梨总是存一半、烂一半,卖不上好价钱。穆海彬联系中科院果树研究所专家联合示范推广通风库、冷库、棚窖等贮藏技术,使香水梨贮藏能力达2000吨。不仅如此,还成功研发出香水梨汁、香水梨酒,在梨花节上销售一空。短短2年时间,方堡村香水梨种植面积从2000亩发展到8000亩,全村香水梨销售额达1000万元,香水梨从“懒汉树”变成了乡亲们的“摇钱树”。

  精准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制胜法宝。宁夏坚持扶持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六个精准”的精准扶贫方略,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真正发挥拔穷根的作用。

  今年,宁夏坚持精准的科学方法,乘势而上,开拓创新,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九个重点产业,推进“十大工程项目”,实施“四大提升行动”,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推动脱贫地区步入发展“快车道”、跑出致富“加速度”。

  攻坚克难 不负人民

  8月17日,西吉县兴隆镇王河村扶贫车间火舌喷出炉膛,热气厚厚地笼罩着下粉车间,隐约可见几名工人的身影。冷链室粉条冻成冰丝,库房里粉条一捆捆被装进外运车……

  车间主任摆月喜说:“我们扶贫车间从开始生产至今,已经产出500多吨粉条,年营业收入500万元,实现纯收入20万元。由于口感佳、消费者喜爱,一年四季生产都赶不完订单。有18个村民在这里打工,根据分工不同,每人每月能挣2000元到6000元不等。

  村民马银俊家里做马铃薯“三粉”已经有25年历史。“以前条件有限,设备和产业链都不完善,只能冬天下粉,趁着天冷粉条才能结冰,之后再用木棍把冰打掉,最后晒干。”马银俊说。

  如今,马银俊家里制作马铃薯“三粉”基本全靠机器操作,同时还配套了冷库,这样不受季节限制,一年四季都能生产。靠着制作出售红军粉,马银俊家年纯收入超过20万元。

  王河村传统粉坊超过30家,年产粉条上万吨,户均年收入20万元左右。产品销往北京、广东、浙江、河北、陕西、甘肃、新疆等地。超过七成村民从事“三粉”相关工作,实现了就近务工就业。

  今年,持续大旱致使西吉等地马铃薯减产乃至绝产,马铃薯“三粉”生产面临原材料短缺的困难。“马铃薯减产会让我们生产成本增加,但我们能克服,因为其他马铃薯产区并未受灾,我们会继续发展致富产业。”摆月喜说。

  不以事艰而不为,不以任重而畏缩。

  宁夏广大干部群众发扬钉钉子精神,敢于啃硬骨头,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脱贫攻坚取得了重大历史性成就。贫困人口收入水平显著提高,全部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脱贫群众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饮水安全等有保障。贫困地区发展步伐显著加快,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社会事业长足进步,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通信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一个好的产业,不是一个人、一个村子的独富,而是像西吉县马铃薯产业一样,能带动共同富裕。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宁夏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采取超常举措,拿出过硬办法,大胆闯、大胆试、大胆干,让广大人民群众获得感更加充实、幸福感更有保障、安全感更可持续。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全区上下将继续发扬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再接再厉、接续奋斗,向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 (记者 王玉平)

  

宁夏:让职业技能培训惠及更多“三类”帮扶家庭
  新华网银川1月4日电(记者 谢建雯)记者近日从新华网
既要“面子新”又要“里子实” 大武口老旧小区改造暖民心
  “改造后,小区的路平了、灯亮了,家里暖和了,我们的心也暖和了。”近日,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永欣园小区9号楼居民孙群告诉记者。2021年,大武口区投资1.新华网
5年支出672亿元年均增长5.7% 中卫市“小财政”托起大民生
  近日,家住中卫市沙坡头区世纪花园小区的戚璐圆说,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