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耕地后备资源是我国补充耕地的主要途径。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发展,在人多地少和优质耕地、耕地后备资源同时减少的背景下—— 后备耕地保护瞄准“三位一体”

07.02.2017  20:37
      日前,国土资源部通报了新一轮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结果。结果显示,全国耕地后备资源总面积8029.15万亩,相比上一轮(2003年)减少了近3000万亩,而当前集中连片耕地后备资源仅有940万亩。 
        重要的补充资源 
        伴随着新型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规模不断扩大的建设用地不可避免地仍将占用大量耕地。自1998年我国正式提出实施耕地占补平衡制度以来,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成为补充建设占用耕地的重要途径。 
        国土资源部公布的数据显示,耕地后备资源主要集中在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新疆、黑龙江、河南、云南、甘肃等5个省区后备资源面积占到全国近一半,而经济发展较快的东部11个省份之和仅占到全国15.4%。 
        这与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研究员张增祥团队监测的结果基本一致。记者在采访张增祥时了解到,他们团队长期从事土地资源遥感应用研究。研究显示,作为主要的耕地后备资源,20世纪80年代末至2010年,未利用土地开垦为耕地的重心已经从东北的黑龙江向西北的新疆、甘肃和山东的黄河三角洲地区转移。 
        耕地占补不平衡  
        据有关专家对河北省耕地“占补平衡”项目的调查,建设占用的耕地主要是分布在平原城镇周围质量较高的耕地,补充耕地主要在坝上地区。部分项目实际施工未达到立项审批及规划设计要求,新增耕地中缺乏田间道、生产路、沟渠、蓄水池等相关配套设施,同时存在着农田水利设施损坏等后期管护不力和撂荒状态。 
        除了未将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外,还在于补充耕地能力上长期存在偏主观、重数量等情况,造成“占多补少”“占优补劣”等问题。 
        三位一体”保护 
        国土资源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耕地后备资源仍以荒草地、盐碱地、内陆滩涂为主,其中荒草地占耕地后备资源64.3%,盐碱地占12.2%。 
        在南京农业大学不动产研究中心主任吴群教授看来,要注重对耕地后备资源科学的调查、评价与规划,通过划分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等措施切实加强耕地后备资源的保护与保育。 
        “充分发挥政府管控和市场决定‘两只手’的作用,积极推进耕地及后备资源数量、质量与生态‘三位一体’管护,探讨科学、高效的区域耕地及后备资源保护风险同当、利益共享的体制及机制。”吴群说。而这也正是我国合理利用耕地后备资源所选择的主要方向。  (农业科技报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