趟出城市智慧管理新路子——西门桥早市搬迁启示

15.06.2015  11:13

   趟出城市智慧管理新路子

  ——西门桥早市搬迁启示

  6月14日,西门桥早市搬入新址,客流量过万,商贩们也看到了生活的新希望。 记者 安稳摄

  对于商贩张国庆而言,存在了19年的西门桥早市规模有限,环境恶劣;对于长城花园社区居民李红芬来说,西门桥早市虽方便了生活,但牺牲了环境,长久之弊大于利;对于金凤区城管局执法人员陈立军而言,“马路市场”整治是城市管理的大难题,也是市民一直投诉的热点。 

  如何才能让“马路市场”实现方便百姓购物需求,解决困难群体生存问题,又不影响市容市貌、交通秩序?实现“鱼与熊掌兼得”,这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智慧。自2014年10月份,我市正式启动西门桥早市搬迁工作,金凤区政府、城管局联合多部门调查研究,将“疏堵结合”定位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即在新华西街唐徕渠打通桥下新设置一处规范化市场,取消原有早市,引导商贩入室经营。6月14日,西门桥早市搬迁后的第三天,客流量过万。

   马路市场”需要找好出路

  “最早这里就十几个摊位,慢慢发展成现在的规模。”住在金凤区锦绣苑小区的市民刘清告诉记者,随着周边新建小区的建成,西门桥早市摊点满足周边居民解决买菜难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商贩、顾客、行人、车辆混杂在一起,环境脏乱差,道路不通,行人、正规营业的店铺及旁边医院叫苦不迭。 

  “摊位这么一摆,买菜的大爷大妈穿梭在这里,在早晨上班的交通高峰时,经过时过往车辆挤成一团,刮擦、追尾等交通事故时有发生。”宁夏眼科医院的医生告诉记者,“尽管每天撤市后有人打扫卫生,可医院门口的过道上常有烂菜叶子、烂水果。” 

  “虽然环境差,可我在这里买菜已有十几年,如果搬了,心里很舍不得。”市民冯辉告诉记者。而正是因为有许多像冯辉一样的忠实“粉丝”,“马路市场”一直难以根治。 

  “尽管西门桥早市原址环境差、交通堵一直是投诉焦点,但将早市依法搬迁提上议事日程时,还是遭遇了商贩、居民的阻挠,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从商贩与居民中入手。”据金凤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邓彦林介绍,西门桥早市覆盖的人群达3万人左右,而经过19年的发展,早市如今有各类摊位200余个,60%是失地农民,23%是下岗工人、残疾人员、特困户和周边菜农,17%是外地商贩,市场交易额从最初平均每天2万余元到现在10万余元。 

  “从西门桥早市的发展趋势不难看出,买方存在着巨大的购买潜力,这也是搬迁过程中最大难点。这里商贩多是租不起门面、做不起大生意的困难群体,早市可令其利润最大化,这也是商贩们养家糊口的唯一指望。在买卖双方的需求中,聚集西门桥早市的商贩越来越多,矛盾也就越来越突出,因此寻找一条‘马路市场’的出路尤为关键。”邓彦林介绍说。

   政府“实招”打消商贩顾虑

  2014年10月,金凤区城管等部门针对西门桥早市搬迁事宜开始广泛征求意见。在走访调研过程中,重点针对西门桥早市原址及新址周边的住户、商户、公司和医院等征求意见和建议。 

  “利用晚上市民在家时间段上门走访,从搬迁前期就把广泛听取民意作为工作核心,将政策落实和民意取向紧密结合,才能使得动员工作事半功倍。”金凤区城管局执法大队副队长王泽深告诉记者。

  2014年12月,搬迁中期,金凤区政府召开搬迁听证会,邀请各方代表,包括小区居民代表、业主委员会代表、周边企事业、医院、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专家、政协委员、人大代表等,听取大家意见,解答早市搬迁各方存在的疑惑。 

  事实上,无论是西门桥早市搬迁新址管理经营权的招标,还是整个评标过程,金凤区政府严格按照法律程序进行。同时,充分考虑到早市经营商贩的想法及顾虑。 

  “商贩顾虑什么?他们顾虑搬迁后,场地够不够大,环境够不够好,交通方不方便,摊位费会不会涨价等等。”王泽深告诉记者。面对商贩的担忧,金凤区城管局一一落实,科学划分摊位,合理布局经营种类,不涨摊位费,给商贩们吃上定心丸。 

  “说实话,刚参加听证会,我以为那是唬人的,做做样子嘛,没想到当初承诺的事情,如今都办到了。现在我们上厕所问题得以解决,摊位费没有涨价,贴告示广泛告知,连摊位都得靠抽签。从头到尾,城管执法人员的态度都特别好,啥事都是跟我们商量着来。”搬入新址的商贩张国庆边归整摊位上的水果边说道。 

  据悉,在分配摊位期间,金凤区城管局采用商贩先抽签取号的方式来抽取摊位号,这种方式立刻打消了商贩心中的不公、暗箱操作的想法。“360多位商贩没有一户不赞成,没有一户有怨言。政府的依法行政、公开透明的做法体现了诚信二字。而这一切,并非‘高招’,而是‘实用招’。”王泽深坦言。

  配套服务满足各方所需

  6月12日,西门桥早市正式搬入新址,同时更名为新华西街市场。早晨8点钟,市场东西两侧已经熙熙攘攘,每一位商贩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水果商贩邢芳曾在银川大街小巷“打游击”,随后在西门桥早市摆摊3年,她笑称自己终于转为“正规军”。“这里的环境好,客源稳定,进了这里,心就稳了。”邢芳说道。 

  “最关键的是,进了这个市场,我的收入增加了啊,为啥,过去就摆3个小时左右的摊,如今我选择了全天候的市场,可不就赚得多了嘛。

  李磊是金凤区丰登镇人,常年在西门桥早市经营牛羊肉生意。“在这个市场里,不用每天开车收摊,天天将货放在市场,有保安巡逻管理。”李磊告诉记者。 

  “通过服务外包的方式,我们公司取得了西门桥早市的管理权。市场的卫生、安全以及硬件设施等都有专人负责,帮助商贩安置供电供水设施,货品品种非常齐全,经过3天的运行,商贩普遍反映客流量稳定。”宁夏润禾市场管理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告诉记者。 

  西门桥早市搬迁新址后,客流量成倍增加,反响不错,但65岁的市民王恒提出了她的建议:“新市场不错,果蔬新鲜,环境整洁。但是里面太闷热,南边的坡太陡,这要是遇到雨雪天,可怎么下去买菜。” 

  对此,邓彦林解释:“根据市民和商贩的反映,我们已经在南面的陡坡上重新铺一米宽的台阶,同时还有扶手;在大厅安装通风设置,避免给商贩和市民造成闷热的影响,同时在市场外面设置自行车停靠区域,由统一的人负责管理。” 

  西门桥早市的搬迁治理从政府规划入手,通过征求民意、疏通民意的依法执政理念的贯彻,再到服务外包的管理方法创新,为我市今后管理“马路市场”探索了方向、积累了经验,同时也给“马路市场”整治树立了更高的标准。 记者  詹思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