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高新区:破除科技体制障碍 打造"中国光谷"品牌
2016年3月,武汉斗鱼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完成新一轮1亿美元融资,其中,腾讯出资4亿元人民币领投,红杉资本、南山资本追加投资,估值超过10亿美元,成为武汉首家“独角兽”企业。
一个月后,在同一个办公园区,卷皮网紧随其后,成为武汉第二家“独角兽”企业。
这家园区就坐落在有“中国光谷”之称的武汉东湖高新区。
“中国光谷”,以“光”得名。这里是我国最大的光纤光缆、光电器件研发生产基地、最大的激光产业基地,并以光纤光缆生产规模全球第一的分量参与全球电子产业竞争。
以“光”起步,不止于“光”。除光电子、生物产业、节能环保、高端制造、高技术服务业五大主导产业外,存储器、工业机器人、3D打印、大数据等新产业也蓬勃发展,2015年区内企业总收入破万亿元。
武汉身处中部地区,光谷自身并没有多少区域优势,何以成为继中关村之后我国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归结起来,是光谷始终把眼光瞄准区域内42所高等院校,50多个国家、省部级科研院所,66名两院院士,30多万名专业技术人员和80多万名大学生,通过一系列科技体制改革和双创政策,千方百计将“智力”转化为真金白银,充分释放科技成果转化的潜力。
一系列改革以科技成果所有权、处置权和收益权“三权”改革最为典型。通过市场化方法进行科技成果确权、定价、交易,确立了“实惠归个人、荣誉归单位、利益归社会”的科技成果转化“三归”机制,明确将“三权”下放到科技人员和创新团队,将收益比例提高到70%以上,最高可达99%。
武汉市以光谷为中心,还出台了被称为“黄金十条”的改革举措:高校院所科研人员下海,可保留岗位3至8年;科研成果1年内未转化,完成人或者团队可自主进行成果转化,至少可获转化收益70%;高校院所科研人员携带在单位完成的科研成果创业,至少可获得八成股权……
2015年,湖北省颁布实施《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以法规形式保护改革者,激励创新者。先后出台“创业十条”“互联网+十条”等政策,形成人才、资本、产业等六大政策体系,有力促进东湖高新区科技成果转化,降低创业成本,提供便捷创业服务。
《条例》还给创新创业试错“兜底”,创新活动失败可容错免责。示范区内进行的创新活动,未能实现预期效果,但符合创新方案的制订和实施不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相关人员履行了勤勉尽责义务,未非法谋取私利、未恶意串通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利益等情形之一的,免予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武汉东湖高新区相继推出40多项配套政策更好地服务企业创业人员。从专项资金“搭桥”股权激励到科技企业注册资本“零首付”,以及鼓励设立天使基金等,均着眼于解决制约成果转化和科技创新的关键环节,进一步释放了科研人员、大学生等创业创新主体的活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武汉东湖高新区大力建设工研院等各类新型创新服务平台,建成工研院8家,在孵团队超过200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51家,建成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及以上技术创新平台501个,其中国家级216个。
如今,“中国光谷”已经成为一张强有力的创新招牌。2015年,武汉市拿到创投的“互联网+”项目70%以上集中在光谷,在武汉活跃的投资机构70%以上集中在光谷,在武汉的“互联网+人才”70%以上在光谷。
东湖高新区党工委书记胡立山表示,到2020年,光谷将做大做强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全面建成自由创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