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相“髓”
23.03.2015 11:43
本文来源: 宁夏新闻网
来源: att.nxnews.net
3月20日,返回家乡的李兴兴受到表彰,西吉县授予她“西吉最美女孩”荣誉称号。
写信
“弟弟,你要多吃东西,男孩子要壮一点才会有姑娘喜欢……”
3月15日深夜,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总医院,次日将捐献骨髓造血干细胞的李兴兴坐卧难安。她拿出了纸笔,决定给“弟弟”写封信,鼓励他战胜病魔。
“弟弟”和兴兴素未谋面。宁夏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告诉兴兴,她的造血干细胞将会帮到一个17岁的男孩。兴兴将工作人员交谈时的信息碎片拼贴成“弟弟”的模样,1.78米的高个,52公斤的体重,太瘦。
但“弟弟”和兴兴的确“血脉相连”——非血缘关系造血干细胞配型成功的概率是十万分之一。这意味着,从出生那刻起,非亲非故又相隔两地的他们已在茫茫人海中保持着某种独特的“血缘”关系。
10年前在浙江担任代课教师时,如果兴兴稍有犹豫,没有在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申请表上签下名字,她可能永远找不到这个“弟弟”。
去年10月,固原红十字会来电告知她初次配型吻合,询问是否愿意配合下一步体检。如果她说出“不”字,“弟弟”可能因为找不到她而延误治疗的最佳时机。
去年11月,兴兴和一位体育爱好者一起进行高分辨配型采血。体育爱好者和“弟弟”拥有10个点位的相合匹配,却因不可抗原因退出了捐献。
作为唯一合格捐献者,3月11日,兴兴只身进京,救助“弟弟”。
等信
3月12日,整整一上午,李建行不敢看电话,他希望开机后只收到女儿兴兴捐献成功的短信。
12时整,他深呼一口气,打开手机,当日短信只有8时关机前看过的一条。发信人是宁夏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短信内容是“造血干细胞采集开始,12时结束”。
李建行再也坐不住了,他不敢打电话询问,他想出去走走。
30年前,李建行从浙江温州来到宁夏固原打拼。兴兴生长在固原,继承了父亲踏实肯干的优点,26岁时就成了西吉县兴隆镇一所超市和一家手机缴费代办点的老板。
女儿也继承了父亲的冒险精神和果敢。2007年至2008年,她陆续辞掉了工作,成为一名从事专业户外运动的徒步探险者。
今年1月底,正值农历腊月,超市和代办点正是生意最火的时候,女儿却关了店门。直到3月初,李建行接到相关部门通知后才明白,女儿是准备捐献事宜去了。他从不知道兴兴10年前就是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还联系过捐献角膜的事宜。
3月11日,女儿打来电话,只是说去北京帮一个人。李建行只能支持,他知道,拦也没用。出于担心,他想办法要到了宁夏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联系方式,希望他们能透露捐献进度。
恍恍惚惚间,电话震动了。打开短信,李建行泪流满面:“兴兴的造血干细胞细胞层薄,采集延长了一个小时。兴兴很坚强,采集成功”。
藏信
3月12日,保持了5个小时采血姿势后,医院护士告诉李兴兴,她成为了自1982年中国建立造血干细胞资料库以来,全国第4771例、宁夏第16例、固原市首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15时,一位医生从湖南某医院赶来,拿走了采集到的200毫升“救命血”。兴兴没把连夜写成的信交给这位医生,因为她得知,她的信可能会让“弟弟”情绪波动。
“‘弟弟’最需要的是安心养病,生活里不该有更多波澜。”兴兴坚信“弟弟”会自己好起来,打败免疫排斥和移植并发症,成为真正的男子汉。
3月22日,兴兴把给弟弟的信夹在了自己最爱的户外运动书籍里。“按照国际惯例和国内规定,非血缘造血干细胞捐献中的供患者双方一年后可在相关部门安排下见面。那时候,除了这封信,我还要送给‘弟弟’一套户外装备,带着康复的他走一走名山大川。”说到这儿,兴兴笑靥如花。(记者 朱立杨 文/图)
本文来源: 宁夏新闻网
23.03.2015 11:43
宁夏青联:吸纳更多青年人在为群众办实事中“青”力而为
新华网银川1月4日电(张洁龙) 4日,新华网
宁夏:让职业技能培训惠及更多“三类”帮扶家庭
新华网银川1月4日电(记者 谢建雯)记者近日从新华网
既要“面子新”又要“里子实” 大武口老旧小区改造暖民心
“改造后,小区的路平了、灯亮了,家里暖和了,我们的心也暖和了。”近日,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永欣园小区9号楼居民孙群告诉记者。2021年,大武口区投资1.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