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唐僧取经图》出现在西夏壁画里

02.04.2015  10:50

  西夏壁画——飞天。

  贺兰山石窟壁画。

  西夏壁画——唐僧取经图。(均为资料图片)

  核心提示

  一头扎进宁夏博物馆通史馆,犹如掉进时光隧道。暗黑,让人不能承受历史消失带来的压抑与沧桑。只有陈列文物的阁子在发光、明亮,让人惊喜文物上的历史印记。

   画匠“按照唐朝佛像画西夏神像”

  “从宁夏出土的壁画被历史风雨糟蹋得不成样子,收藏在博物馆里的壁画残破得很,甚至不敢恭维其是残缺的美。考古报告《山嘴沟西夏石窟》的封面图片是一幅壁画,那也是编者精心挑选出来的精品。”考古学者刘玉权认为,西夏早期壁画抄袭了唐代壁画的内容——佛经人物及故事。在构图方面,画面虽“满”,但没有唐代壁画那样饱满,差了动感,少了生机。人物造型千人一面,缺乏个性,佛教偶像造型完全是汉人模样,没有一点像党项族人。画面色彩清冷静穆,给人以平庸、板滞,缺乏神韵,缺乏艺术感染力的感觉。西夏画匠“照着唐朝的佛画西夏的神”实在是一件没办法的事情。

  刘玉权说:“南北朝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艺术的全盛期,各方面均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其壁画就艺术性而论,理所当然地难于同南北朝隋唐时期相媲美。”

  据介绍,另外还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西夏王元昊原先不姓李,而是复姓拓跋,拓跋家族的李姓是唐朝李家皇帝赐的。李元昊称帝后,为了和宋朝皇帝平起平坐,分庭抗礼,不仅在壁画上绘有龙凤图案,而且说自己是唐朝李家皇帝的后代,所以便要求画匠“照着唐朝的佛画西夏的神”。

   动荡过后西夏人开始画自己

  西夏王朝虽然建都宁夏,但遗存下来的壁画珍宝却不在宁夏。它们在莫高77个窟里,它们在榆林11个窟中,在俄罗斯冬宫博物馆里。在宁夏博物馆里,人们可以在西夏壁画复制品中感受到一个王朝的气象。

  看《犁耕图》,农夫右手扶犁,左手扬鞭,这一鞭下去,抬杠二牛四前蹄仿佛都要迈出。看《女供养人图》,那女子,头戴桃形帽冠和金步摇,面容丰腴胜似胖贵妃。看《金刚亥母》图,画中人物跳着怪异的舞蹈,左右各3个女子在伴舞。

  早期的动荡尘埃渐渐落地后,西夏人开始以自己的形象为原型塑造佛教偶像。人物面部造型一般为长圆形,腮部肥大,修眉,柳眼,高直而修长的鼻准,身材比较高大修长。这样的偶像不再是汉族人的形象,而是党项人的特征。西夏人终于找到了自我,善于宣传自己了。

  他们直截了当地在佛像上画上自己的面貌和气质,还要在自己的画像旁边,用西夏文书写上题名。成年人无论男女,一律画得身材修长高大。特别是男像,均圆面高准,两腮肥硕,体魄魁伟,加上别具特色的民族服装和佩饰,将党项人彪悍尚武、粗犷豪爽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气质充分表现出来了。

  西夏晚期许多水月观音图中观世音菩萨的造型,既庄重大方,雍容华贵,又慈祥仁惠,萧洒俊逸。西夏人不再沉溺于佛经教义和经变故事中,画匠留意身边的现实生活,毕竟实实在在的生活比看不见摸不着的神话亲近的多。在榆林窟壁画中,有许多描写西夏社会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场景的小画面,如犁耕图、踏碓图、酿酒图、锻铁图等。

  这个时期,西夏美术事业空前繁盛,连俄罗斯冒险家科兹洛夫都惊叹不已:“我们无法移开视线,他们如此美好,无与伦比”。

   最早的《唐僧取经图》只有唐僧和悟空

  李元昊除了说自己是李唐皇室后代,还说自己是猕猴的后代。这样,就不难理解中国最早的《唐僧取经图》为什么会出现在西夏壁画中,而且比小说《西游记》早了300多年。与《西游记》不同的是,壁画中只有唐僧和孙悟空。在榆林窟5个西夏壁画窟中都出现了唐僧取经的画面。

  榆林窟第2窟中,观音坐在金刚宝石座上凝神遐思。河对岸,光头大耳的唐僧面容丰腴,身披袈裟,双手合十朝观音膜拜。孙悟空猴面人身,左手牵马,右手抬起向前瞻望。第3窟中,唐僧面带疲倦朝着河对岸的菩萨礼拜。孙悟空学着师傅的样子膜拜,很是虔诚。白龙马精神抖擞地驮着从印度取回的真经。第29窟中,唐僧和孙悟空向一位白衣仙人礼拜,但白衣仙人是谁不得而知。

  唐僧取经图缘何没有八戒和沙和尚呢?因为在西夏时期,民间传说还没有把他们塑造出来。(记者 王玉平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