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治沙人 380公里治沙路 白芨滩沙洲变绿洲

31.08.2018  13:15

治沙成果。图片由保护区管理局提供

  灵武市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毛乌素沙漠的西南边缘,一直以来都是银川市防沙治沙的“第一线”,在保护区内高低起伏的沙丘上,绵延着一条混合了石子、沙子的道路,职工们称其为“治沙路”,这条路长达380余公里,从北向南、蜿蜒曲折。1953年至今,三代白芨滩人从上面慢慢走过,一路负重前行。

  8月28日,记者跟随工作人员沿着治沙路深入沙区腹地,站在沙丘高处极目远眺,成片的灌木郁郁葱葱,在沙漠外围组成了第一道生态防线,时不时还有鸟类从低空缓缓掠过,与地面上的野兔打了个照面。

  抓雨季

  半夜在沙漠中抢种植被

  资料记载,上世纪50年代,毛乌素沙漠已侵蚀到距离宁夏境内黄河东部地区5公里处,黄沙日日沿着沟渠被冲进黄河,不断抬高河床,严重危及到了百姓的生产生活。而在各个村庄,只要刮一场大风,黄沙就会飘上房顶,有时与低处的沙漠连成一片,村民能沿着沙坡走上自家房顶。

  而白芨滩西临宁夏平原万顷良田,东接宁东能源重化工基地,对阻止毛乌素沙地南移和西扩,防止泥沙侵入黄河、改善银川生态环境、保护区域生态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

  因此,1953年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前身——白芨滩防沙林场在黄河以东、毛乌素沙漠西南边缘正式成立,白芨滩人由此拉开了防沙治沙的大幕。

  “刚开始治沙的时候没有路,我们就把石子这些材料运到沙漠里去铺路,晚上风沙把路盖住了,第二天我们又接着铺。”杨登云是白芨滩防沙林场的老职工,他告诉记者,最初治沙时,都是沿着治沙路不断深入沙区,“沿道路两侧栽种200米、300米、500米,甚至更远,都靠人力将麦草、稻草、树苗背进去。

  在白芨滩治沙,没人会在意上下班时间。“只要看到下雨了,大家伙儿立马披上雨衣、带上工具,冲到沙窝里种树。”杨登云至今还记得春季降雨的时候,为了抢抓种树的时间,工人们常常晚上用手电筒照亮,在沙窝里连夜栽种。

  因为治沙工作,林场许多双职工家庭难以照顾到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每天一进了沙区,就得晚上八九点甚至更晚才能回家,没办法照顾孩子。”杨登云说,白芨滩一直都有个说法,就是“三代人治沙,误了一代人”。

   添绿意

  采用草方格技术固流沙

  2000年,白芨滩防沙林场由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下设了8个管理站,其中大泉流动沙区是最早开始治理的区域之一,因此治理成效也最为明显。

  28日下午,记者在大泉管理站治理后的沙区看到,曾经的沙地上已长成成行的杨树林带、柳树林带,沙拐枣、柠条等灌木在树下密密地挤在一起,最底层的黑心菊等花草也迎风摇摆,形成了一片沙漠里的“绿洲”。

  大泉管理站的工作人员介绍,最初的时候为了固沙,是将沙漠里原有的沙拐枣、柠条、沙柳压实在沙地上,但效果并不明显,后来治沙人就慢慢探索出了“草方格固沙”的技术。

  在治沙机制上,保护区与职工签订绿化达标合同,职工在承包区域内超额完成治沙任务就予以奖励,完不成任务则会罚没奖励。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魏蒙介绍,在这种机制激励下,职工之间形成了由过去的“要我造林”变现在的“我要造林”的浓厚氛围。

  而在治沙技术上,林场探索出乐“1+4精准技术”,即草方格固定流沙、雨季撒播草籽、穴播灌木种子、营养袋苗造林、春秋植苗造林四项技术互为补充,主抓雨季造林,注重灌草结合、树种间的合理搭配,并在沙丘丘顶撒播草籽,在迎风坡、丘间低地种柠条、花棒、沙拐枣等耐旱灌木,既延长了造林时间,又提高了造林质量,在年降水量不足200mm,蒸发量达到2000mm以上的白芨滩,造林平均成活率从过去的60%到70%,提升到现在的80%到90%。

  每年的八九月份,是白芨滩治沙人最忙碌的时节,他们要赶在雨前、雨中、雨后,将柠条、花棒、沙拐枣等灌木种子播种下去,期待植物种子趁雨水丰沛期,迎风快速生长,为沙漠增添更多的绿意。

   拓面积

  每年推进2万亩治沙区域

  目前白芨滩治理沙漠总面积达63万亩,控制流沙100万余亩,在毛乌素沙漠西南边缘营造了一条东西长48公里,南北宽38公里的绿色屏障,不仅有效阻止了毛乌素沙漠的南移和西扩,庇护了引黄灌溉区的万顷良田,也逼退了沙漠20余公里,让昔日沙洲变成了真正的绿洲。

  统计显示,现在的白芨滩保护区,植被覆盖率达到40.6%以上,生活着野兔、狐狸、七彩山鸡等129种动物,以及芦苇、沙冬青、柠条等316种旱生沙生植物,当地的区域环境质量明显改善,风速、水分蒸发量、大气相对湿度、土壤有机质含量等技术指标也均达到了沙漠治理的国际领先水平。65年来,三代白芨滩人坚持不懈防沙治沙,在无路可走的沙漠里蹚出了一条蜿蜒曲折的“治沙路”,最终创造出“人进沙退”的沙漠奇迹。

  “从2008年开始,我们就以每年2万亩左右的速度治沙播绿,今后还会对已治理的区域进行再次补种巩固。”魏蒙表示,为了巩固治沙成果,近年来白芨滩采取了滴管节水技术,并在沙漠外围营造大面积以灌木为主的防风固沙林,把流沙固定下来,形成第一道生态防线,待流沙固定后,围绕干渠、公路、果园周围建设多树种、高密度、宽林带、乔灌结合、针阔混交的大型骨干林带,把风势减缓下来,构成第二道生态防线。(记者 梁小雨)

  >>>相关新闻:(宁夏60年)宁夏固原:牡丹籽油润旱塬

杨登云:种绿了沙漠,改变了生活
  围巾、帽子、雨披、胶鞋、铁锹,银川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