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继母照顾残疾儿40余年
母爱,陪伴着我们,温暖着我们,包容着我们……在母亲节到来之际,本报社区记者采访了3位特殊母亲,传递坚强、乐观的正能量。希望广大读者朋友们再忙碌也要抽空回家,再遥远也要通个电话,再熟悉也要祝福妈妈节日快乐!
天不亮就出门扫地、7点回来给一家人做早饭送孙女上学、10点继续打扫卫生、干完活回家又忙着给生活不能自理的继子胡勇准备午餐……这就是67岁母亲李云兰的一天。
1974年,李云兰在四川和老乡胡仲伦结婚。“嫁过来的时候,他已有一双儿女,儿子胡勇出生7天时就患了小儿麻痹,落下终身残疾,至今半身瘫痪。”李云兰说,胡仲伦常年在外工作,她肩负起农活、家务和照顾继子的重任。胡仲伦和李云兰的儿子出生后,李云兰依然对胡勇视若己出。在她心里,胡勇需要的关心与照顾远远超过了自己的亲生儿子。
1987年,他们母子4人来到宁夏与丈夫团聚,第二年胡仲伦就因脑溢血倒在工作岗位上,离开人世。“那时我才30多岁,好多人给我介绍对象劝我改嫁,可我放心不下孩子,尤其是胡勇。”李云兰到处打工,独自拉扯3个孩子。后来,大女儿嫁到了重庆,小儿子技校毕业后去了西安工作。
李云兰带着至今未婚的胡勇和小儿子的女儿,住在银川市兴庆区燕鸽湖管委会银燕园廉租房里。“社区挺照顾我的,给我找了打扫卫生的活,一个月能挣1200元,养老保险还能领1000多,加上胡勇每月350元的低保,省着点就够花了,我这几年还胖了些。”生活的苦难没让老人有丝毫埋怨,但提起腿脚不便、口齿不清、没有劳动能力的继子,李云兰满是疼惜。“因为残疾胡勇脾气有些暴躁,我就尽量顺着他,不跟他计较;他每天早上和下午都要去社区的活动中心和老年人下象棋,那么多高手,很少有人赢得了他,要不是残疾,他都可以去参加比赛了。胡勇喜欢吃肉,四川老家有人给我送了几块腊肉,我炒出来他吃得特别香,我就看着他,自己一口都没舍得吃……”
如今,李云兰年事已高,胡勇也已48岁。看着吃饱饭后认真看电视的胡勇,李云兰坚定地告诉记者,只要自己还能动一天,就要照顾他一天。 (樊卓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