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匆匆驶过 汽车业将全面迈入“3.0的时代”
从机械的“1.0时代”到电子的“2.0时代”,随着互联网公司在2014年的全面入围,汽车行业也将步入更加智能化的“3.0时代”。当然,智能化只是一个关键词,对于“3.0时代”的汽车产业来说,仅是车本身的智能化显然并不能推动整个产业的进步,各个品牌的发展、行业政策的支持等方面都将左右未来汽车业发展的走向。
品牌篇
【日系车品牌】春天前的寒冬
中国汽车市场就像是一场电影,无时无刻不在上演着汽车圈的众生百态。而在这场有关2014年的电影结尾,各车企的喜怒哀乐又勾勒出一幅生动的车市图景。这一年,德系、美系、韩系、法系都交出了不错的答卷,而日系车的表现则不尽如人意,其在华五大日系品牌均错失年度销售目标。
目前,丰田、日产、本田、马自达和铃木五家日系车企已先后发布了2014年在华销量。其中,只有马自达和丰田的完成率达到了90%以上。此外,日产的同比增长率只有0.5%。事实上,对于日系品牌集体没能完成年度销售目标,行业内并没有感到太大意外。此前,因为年中销量表现不理想,丰田、日产和本田这三大日系品牌均下调过全年目标。其中,丰田和本田分别下调了10万辆,日产则从140万辆下调至127万辆。尽管从去年开始,以丰田、日产为代表的日系车企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销量的反弹程度远低于其所付出的努力。
事实上,从1964年丰田首次向中国出口皇冠轿车至今,日系车在中国的马路上行驶了50多年。由于地理位置相近,且用户需求相似,日系车在中国市场上有着天然的优势。也正因为如此,从2005年开始,日系车通过省油、高性价比、外观内饰等对中国消费者具有较大吸引力的卖点,极大地推动了日系车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到2008年,日系车在中国市场发展到达一个高峰,当年其占乘用车市场的比重超过30%,将德系、美系等竞争对手远远地甩在了后头。然而在过去的2014年,这一比例降到15.3%,丢掉了近一半的市场。
究其原因,日系车在华节节败退除了一系列外部因素之外,多年来在中国市场的保守态度以及本地化程度较低,才是日系车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虽然从产品层面上看,日系汽车产品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相当的竞争力,但是在中国市场上,日本企业在产品引入以及市场推广方面远没有德系、美系等企业的表现出色。
不过也有人认为,这几年的持续低迷,给日系车带来巨大压力的同时,也给其带来了前进的动力。在过去的2014年,本田、马自达、铃木等此前在产品投放上严重滞后的企业均加快了步伐。尤其是本田,旗下广汽本田和东风本田均在一年内推出3、4款新车型,用一年多的时间将过去很多年都没有走完的路走完。不过,由于新车效应还没能立刻在销量上有所体现,因此日系车仍显得低迷。
展望2015:从目前看,2015年日系汽车市场份额将逐渐出现回升。而与此同时,以丰田、本田为代表的日系车企还开始加码混合动力技术,期望通过打造技术标杆,重塑日系车在中国的品牌形象。(北京参考记者 李杰)
【自主品牌】12连降后的突围
2014年9月份,自主品牌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困局:连续12个月市场份额下滑,生存空间日趋狭窄。自主品牌市场份额12连降,引发了大家对自主品牌前途的担忧。
事实上,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竞争越来越规范,消费者的购车习惯也在悄然发生着根本变化。过去,很多人或因为自主品牌实惠、便宜而首选自主品牌。但是,随着合资品牌价格的不断下探,自主品牌已经逐渐失去价格优势,且在品牌美誉度上暂无法与合资品牌相提并论。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部主任徐长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曾表示:“国内经济放缓、消费升级、自主品牌竞争力不足等原因导致了自主品牌市场份额不断下降。”
前几年,由于国家出台了多个优惠政策,自主品牌乘用车的市场份额得到了迅速攀升。随着优惠政策的逐步退出,自主品牌的发展弊端立刻显现出来。自主品牌需要警醒,一旦完全市场化,“断奶”之后如何站稳脚跟是重中之重。
不过,这次持续一年的连续下滑,并不完全是一件坏事。诚然,由于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合资品牌不断下探打压自主品牌,个别自主品牌自身缺乏抵抗能力。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更多的自主品牌正主动寻求向上,因为他们放弃了一些低附加值的低端产品才造成了表面上的下滑。比如说奇瑞砍掉了很多低端产品,只剩下了三分之一正向开发的和更有竞争力的产品,虽然结果是市场份额出现了下滑,但是利润却是在上升,高附加值产品的比例在升高。
与此同时,自主品牌在SUV和MPV市场找到了久违的成就感。比如奇瑞、长安、长城等品牌,通过不断布局SUV市场,在该细分市场形成了同合资品牌分庭抗礼的局面,部分车型的销量更是远远超过同级别合资车型。
展望2015:未来,自主品牌面临的挑战还很大,虽然有政府采购、节能补贴等政策支持,但原有的品牌影响力弱、外资产品线下探等问题并没有消除。虽然自主品牌产品质量与合资品牌差距在缩小,但自主品牌要彻底改观,尚需时日。不过,日益上升的市场占有率、不断推出的新技术和新车型,自主汽车品牌在市场份额的12连降之中,已经悄然获得了新生。
董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自主品牌在研发方面进步巨大,研发流程已从模仿式的逆向研发转为自主的正向研发。他认为,自主品牌的性价比在全世界是最好的,自主品牌产品也并不是那么差,补齐在营销等软实力上的短板后,收复失地指日可待。(北京参考记者 李杰)
【高端品牌】谁是销量排名第四
中国的汽车市场从不缺乏话题,面对合资品牌的强势挤压、自主品牌的十二连降,高端品牌市场自然是不甘落寞。一直以来,占据着中国高端车市场近80%份额的奥迪、宝马、奔驰三大品牌在市场中的地位难以撼动。但是,以捷豹路虎、沃尔沃、英菲尼迪、雷克萨斯等为代表的二线高端品牌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快其在华的新车布局和国产化进程,各大品牌更是放话要抢夺高端品牌的第四名,使得这场竞争逐渐白热化。
面临白热化的市场竞争,各大二线高端品牌纷纷效仿奥迪、宝马、奔驰的成功经验,开始试水国产化,以期通过降低成本来增加销量。2014年,奇瑞捷豹路虎揽胜极光、英菲尼迪Q50L、沃尔沃XC60等车型的推出,表明各大二线高端品牌的国产化进程加快,而讴歌等品牌也表示了未来将进行国产的计划,DS品牌方面更是表示未来每年都会国产至少一款新车。除了国产化,第二阵营各大品牌也借势SUV市场的火爆,纷纷推出新车抢占市场份额。
一系列的动作,带来了高速的增长。数据显示,2014年前三季度,奥迪、宝马和奔驰在华销量分别实现同比增长16%、17.9%和30.5%。比较之下,包括捷豹路虎、英菲尼迪等在内的二线高端品牌则表现出更迅猛的增长态势,2014年前三季度的增幅多保持在35%以上。其中,捷豹路虎领跑第二阵营,其在华销量由2013年同期的6.7万辆同比提升38.7%至9.2万辆。英菲尼迪同比激增91.1%,凯迪拉克则同比大增62.6%。此外,雷克萨斯和沃尔沃在前三季度也分别实现同比增长24.9%和35.8%。
不过,尽管二线高端品牌增长迅猛,但是其生存空间仍是较为微妙。一些业内人士表示,二线高端品牌的迅猛增长与其本身基数较低有关,虽然其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但是由于自身整体进入中国市场较晚,品牌影响力不足等原因,想要突出重围也并不容易。
展望2015:虽然奥迪、宝马、奔驰前三甲的位置仍难以撼动,但二线高端品牌的市场份额将进一步加大已成必然的趋势。尽管如此,二线高端品牌仍需做好战略部署。对于奥迪、宝马、奔驰位列前三甲的高端品牌来说,二线高端品牌犹如“冰山一角”,“三甲”稍一发力就会引发其动荡。而面对同处二线的其他高端品牌,稍不留神就会被迅速挤出这一细分市场。因此,要想在市场中站住脚,还需努力,高端品牌第四的头衔将花落谁家且拭目以待。(文/刘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