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极做一名出色的气象科技工作者
——记第31次南极科考队队员宁夏马强
南极长城站天气雷达和观测场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对于第31次南极科考队长城站第一批队员之一的马强来说,纳兰性德这首诗或许能表达他一路的凌云壮志,一路的惊喜好奇,一路的颠簸劳累。
第31次南极科考队长城站首批队员合影
马强,2008年大气科学专业毕业,2010年至今,一直在固原市气象局六盘山气象站工作,四年的磨练,在海拔2841米的六盘山上,他追求到了人生的新高度。
2013年11月,第31次南极科考队员开始选拔,经过和多领域及各科研单位精英的竞争,马强最终于2014年秋季被确定为第31次南极科考队员之一,成为我区气象部门参与南极科考第三人。2005年9月,时任西吉县气象局副局长的李富虎,经层层选拔成为第23次中国南极科考队正式队员,成为我区气象部门赴南极考察第一人。时隔五年之后,2010年11月,从事地面气象观测工作15年的石嘴山市惠农区气象局大气探测工程师李向军,经层层选拔成为我国第27次南极科考队队员,是我区气象部门赴南极考察第二人。每年,南极科考队员选拔会在全国气象系统指定的6个省份中初选出6名队员,经体检合格后,参加海洋局极地办组织的专业培训,再经统一考核最终只能留下3人。
2014年12月11日,马强所在的第31次南极科考队长城站第一批队员从北京出发,途经法国巴黎,智利圣地亚哥,连续飞行了三天,于14日到达智利南端小镇蓬塔,搭乘智利军用飞机飞往长城站所在地乔治王岛菲德尔德斯半岛。15至19日他们和第30次南极科考队进行了任务交接工作,并正式开始了南极长城站的科考工作。
第31次南极科考队此次的科考任务主要分度夏科考任务和越冬科考任务。度夏科考任务有地震观测与研究、海岸环境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分布及特征研究、电离层闪烁及不均匀体特征研究、持久有机污染物生物富集效应研究等,越冬科考任务主要是气象常规观测。
作为气象观测人员,马强承担的主要是度夏和越冬的常规气象观测、大气气溶胶的采样以及仪器维护工作,并协助海洋局预报中心人员进行海洋观测和度夏期间站区预报工作。因为长城站气象台是世界气象组织南极34个基本站之一,每天02时、08时、14时、20时四个时次,他要准时发送气象报告,每周、每月向长城站提交气象报告,此外,每月还要向中国气象局气科院发回处理完成的气象数据。
科考队员交接自动气象站仪器
科考队员运送仪器上山进行安装
科考队员检查维护辐射日照仪器
马强说,现在,对于工作,他已轻车熟路,环境也慢慢适应了,因为之前在六盘山气象站经常要值夜班,对于大多数队员因时差引起的睡眠困难,他却能应对自如,初来的紧张和担心也已慢慢消散。
此后,蓝天下,冰雪中,他将和其他队员一起在南极从事为期一年的科考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