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妈妈”用传统文化感化“问题少年”

28.03.2016  19:14
孩子没有好坏,我会无条件爱他们” 
  37岁的张均萍有一所还不是学校的“学校”,在老师们口中,她是“张校长”,但在学生口中,她的称呼是“妈妈”。近3年来,这位“校长妈妈”没有收取一分钱,用自己的爱心和行动,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津)教育践行基地感化着、教育着20多个曾经打骂父母、逃学出走的“问题少年”。
  记者见到还不满18岁的小敏(化名)时,她的嘴角挂着笑容,带着一副黑框眼镜的她和同学有说有笑,完全看不出她曾是个自卑和自闭的孩子。她的母亲、40岁的王青告诉记者,过去她们一家人挤在一间屋子住,本来地方就很小,但小敏还是喜欢在角落里搭起自己的“小房子”,躲到里面不愿意出来,也不愿意和别人交流。
  2014年夏天,王青听亲戚介绍,让小敏从一所职业中专退学,来到张均萍的传统文化基地。经过不到一年,王青欣慰地看到,小敏变了。“她现在愿意和外界接触了,待人接物特别有礼貌,我觉得她的人格在不断地健全,在健康地成长。”王青说。
  张均萍说,被家长送来这里的孩子原来都是不同程度的“问题少年”。通过在基地的学习,他们改变了过去的恶习,礼貌待人,并且有一技之长,有的孩子已经回到正常的学校去上学了。
  看着孩子们纯真可爱的面庞,想象着他们原来的“”模样,眼前这位年轻的母亲张均萍令记者十分好奇,为什么她要不求回报地挽救这些孩子?张均萍坦然地说,原因只有一个字——爱,“我也是母亲,在我看来孩子没有好坏,我会无条件地爱他们”。
  张均萍原籍浙江,本是一位民营企业家,在天津开有几家公司。2012年,张均萍和丈夫在沈阳听了一场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讲座,被其深深吸引,特别是其中关于孝道的内容。回天津后,张均萍也四处邀请有名的孝子举办了多场道德大讲堂,慢慢地也开始用夏令营和冬令营的方式,给孩子集中培训传统文化和孝道。张均萍说,她学习全国多地开设的“伏羲班”,于2013年9月起在天津办起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基地。
  从办论坛开始,张均萍夫妇逐渐将多年来赚的钱投入到这项事业中,后来干脆把手头的生意停掉了。据她介绍,办这个“学校”并不容易,人最多的时候,20多个孩子的开销加上校舍租金,一年需要150万元。
  张均萍说,现在基地除了几名固定的生活老师义务照顾孩子们生活,还有义工前来帮忙,教授琴棋书画各类课程的各行专业人士也是每周义务授课,并且经常贴钱给孩子们买一些学习材料。而孩子们除了学习,更自己做饭、打扫卫生。张均萍说,“我会将公益的模式坚持下去,让这个用传统文化进行德育教育的范本更有说服力”。
宁夏:让职业技能培训惠及更多“三类”帮扶家庭
  新华网银川1月4日电(记者 谢建雯)记者近日从新华网
既要“面子新”又要“里子实” 大武口老旧小区改造暖民心
  “改造后,小区的路平了、灯亮了,家里暖和了,我们的心也暖和了。”近日,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永欣园小区9号楼居民孙群告诉记者。2021年,大武口区投资1.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