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出脱贫组合拳 托起百姓致富梦
泾源县扶贫车间的工作人员在加工特色手工产品。目前,泾源县已开工建设18个扶贫车间。
泾源县肉牛存栏9.4万头,其中安格斯肉牛达到2.2万头。
中蜂养殖立足10万斤蜂蜜生产加工销售,高标准谋划、高效率推进。
11月下旬,泾源县组织中华蜂养殖户及带头人集中前往福建农林大学进行培训。
泾河源镇中华蜂养殖大户冶连荣在这里见到了仰慕已久的中国蜂学泰斗——93岁高龄的龚一飞先生。
“这足以体现闽宁情深。”冶连荣说,也足以体现泾源县对产业发展的高度重视。
在产业扶持方面,他有着深刻体会,乘着泾源县中蜂养殖政策的东风,他的养蜂事业蒸蒸日上。2014年,冶连荣注册成立专业合作社,从事中蜂养殖、技术培训、蜂蜜加工、销售,并带动周边数十户建档立卡户通过养蜂脱贫。
香水镇上桥村29岁的村民马胡赛,因为养殖中华蜂稳步脱贫。
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他,曾遇到了一道“无解”的难题:没有技能,没有资金,如何才能过上富裕的生活?
泾源县的扶贫惠农政策给了他答案。
乡村干部因户施策,为马胡赛协调办理5万元产业发展贴息贷款,解决了资金难题。并帮忙购进60箱中华蜂,邀请技术员专门为他和其他养殖户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
“县上多次组织中蜂养殖培训,让我这个门外汉成了行家里手。”马胡赛说,自己还专门购买了《养蜂手册》《实用养蜂技术问答》等书籍来学习,并结合实际总结出了一套简便易学的中蜂养殖技术。如今,马胡赛成为周边五个村50多户中蜂养殖户的技术指导员,他本人养蜂年收入3万多元。
“再加上县上扶持的肉牛养殖收入,我今年总收入6万多元。”马胡赛高兴地说,自己家里已经有两项致富产业了。
目前,泾源县全县建档立卡户中有70%养牛、40%种苗、20%参与旅游服务、15%养殖中蜂、45%参与务工,户均有2项增收产业,产业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率达到80%以上。
五大产业深度融合,打造知名品牌
泾河源镇龙潭村,六盘山脚下的美丽乡村。
这里有草畜、苗木、中蜂、劳务、肉牛养殖及物流产业,是泾源县产业项目较多的村落之一。
“2014年,全村识别建档立卡户105户,经过数年的产业培育,发展了肉牛养殖户98户共476头牛、中蜂养殖户17户共168箱蜂;98户建档立卡户种苗210亩,2018年春秋两季造林中98户建档立卡户供苗135610株,户均收益1万元以上。”龙潭村村委会主任说,该村在做好产业融合发展的同时,因地制宜突出肉牛产业,实现技术精细化、流通市场化、饲草配送服务化。并成立泾源县龙潭肉牛流通服务有限公司,针对肉牛产业存在粪便处理的弊端,发展村集体经济和扶贫车间,生产有机肥、秋季肥,提升附加值,拉长产业链条,走肉牛养殖粪便无害化处理的循环发展之路。
泾源县持续从市场端和加工端上发力,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草畜产业围绕“一特三高”发展思路,推行“龙头+协会+合作社+农户”产业发展模式,全县肉牛饲养量达到16.4万头,存栏9.4万头,其中安格斯肉牛达到2.2万头。成立肉牛产业协会,建立“青贮饲草一体、县内县外各半”供给机制,发展优质牧草8万亩,县外订单面积达到2万亩。预计全年草畜产业实现农户增收10%以上。同时,建立“泾源黄牛”追溯系统,实施肉牛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开展品牌市场推广,“泾源黄牛肉”荣获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示范样板。
苗木产业按照“三个一批”产业扶贫模式,2018年完成春秋两季造林14.9万亩,充分发挥苗木产业中心、绿化公司、合作社“三支队伍”作用,拓展销售渠道,外销各类苗木2450万株,实现苗木销售收入3亿元。并按照“一园两路三基地”产业发展布局,建设9个示范园共6068亩。
中蜂产业深化与中国农科院战略合作,成立中蜂产业协会,按照“企业+合作社+基地+蜂农”养殖模式,建成中蜂养殖基地3个、规模养殖示范场15个,新成立中蜂养殖合作社7家。大力推行“大手连骨干拉小手”机制,调配引进中蜂8000余箱,全县中蜂养殖户发展到1517户,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104户,“泾源蜂蜜”地理标志通过农业部认证,“六盘山土蜂蜜”地理商标通过全国工商总局认证。
旅游产业实施“旅游+”带动战略,发挥20公里旅游服务带辐射带动作用,以8个旅游扶贫车间和6个游客服务驿站为支点,新建改建特色农家乐等业态188家,三产服务业增收实现8%左右的增幅。
劳务产业推行“订单培训、定岗就业、定向输出”培训模式,实施“回炉再造”拿证升级技能培训计划,转移就业2.59万人,实现工资收入4.4亿元。
“五大产业深度融合,打造精品,培育品牌,这样脱贫致富的力量才足,前景才广阔,潜力才深厚。”泾源县相关负责人说。
金融资源向扶贫产业集聚,强化资金保障
泾源县黄花乡红土村借助金融扶贫贷款促进产业发展,为全村60户建档立卡贫困群众争取产业发展资金277万元,建档立卡户金融贷款覆盖率达到93.7%。2017年底,红土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612.5元,比上年增长22.6%。
“金融扶贫贴息贷款显著减轻了贫困户贷款负担和产业发展压力,提升了贫困户脱贫的信心。”村干部们说。
2018年,泾源县新增贷款2.43亿元,建档立卡贫困户贷款覆盖率达到88.02%,建档立卡贫困户“扶贫保”实现全覆盖。
金融随着产业走,引导金融资源向扶贫产业集聚。泾源县打出金融扶贫“组合拳”,充分发挥财政、金融和社会资金对脱贫攻坚的助推作用和叠加效应,协同推进“财政+金融+产业+扶贫”联动模式,扶持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发展产业,把金融活水引流到产业需求的“神经末梢”。截至目前,向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贷款6909户,贷款余额3.86亿元,户均贷款5.5万元。建设乡镇金融机构服务网点1个、村级金融服务网点84个,所有乡村都有了金融服务网点。
泾源县把金融扶贫服务做实做优,依托建档立卡贫困户大数据平台,实现信用评级覆盖;对建档立卡贫困户5万元以下的贷款,全部实行免担保、免抵押、基准利率放贷、基准利率贴息,实现金融扶贫政策和金融服务全覆盖;对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进行家庭意外伤害保险、大病补充医疗保险以及贷款风险保险投保缴费,实现“扶贫保”覆盖;并成立7个乡镇信用协会、96个村级信用协会,凝聚多方力量对符合条件建档立卡贫困户给予金融帮扶,实现帮扶放贷覆盖。同时,推行“五贷五覆盖”金融扶贫贷款模式以及“苗木贷”“草畜贷”“旅游贷”“中蜂贷”等信贷产品,助力特色产业发展,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聚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夯实脱贫后劲
黄花乡羊槽村创办旅游扶贫车间,引进旅游商品研发中心,在淘宝网开设羊槽村工艺坊网店,全力打造以沙画、串珠、绳编等为主的旅游商品制作基地。目前,羊槽村有58户村民从事旅游手工艺品制作,11户开办农家乐,35户参与旅游服务,每户月收入平均增加1500元至2000元,旅游产业正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梦工厂”。
泾源县创新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为96个行政村每村安排30万元资金作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基金,结合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建设了武坪村有机肥加工、大湾村制犁、五里村制香、羊槽村手工艺品加工等扶贫车间17个,其中8个已建成投入使用,每个扶贫车间用工20人以上,月工资1500元左右。同时,建立以垃圾清运填埋、退耕还林地抚育抚造、煤炭仓储销售、水网管线维修服务、荒山造林、营业房回购租赁为主要内容的“6+X”社会化发展模式,做强村集体经济。目前,全县96个行政村村集体收入全部达到5万元以上,最高的达到26万元。
2014年泾源县确定贫困村84个、非贫困村12个,目前,84个贫困村全部具备脱贫出列条件。2014-2018年累计减贫7613户32853人,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26.7%下降到2018年的0.73%。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