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急功近利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大敌

11.06.2015  13:03

乡村之美是与绿色分不开的:绿色田野、绿树成荫、绿水青山……“绿杨接叶杏交花,嫩水新生尚露沙。”这是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描绘的赣南乡村早春景色;“桑叶隐村户,芦花映钓船”,唐代诗人岑参的诗句勾勒出农耕文明的美妙画面;“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黄莺也爱新凉好,飞过青山影里啼。”宋代诗人徐矶笔下的乡村美不胜收。

绿色是大自然的底色。乡村之美,美在自然、恬静、绿意盎然。然而,在近些年的农村发展建设中,毁林毁绿之事却如影随形,甚至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毁掉乡村的原有风貌,统一将农民赶上楼、集中建工业园区,竟成为许多地方竞相追逐的模式。究其原因,离不开“急功近利”四个字。“果园新村无果树”便是典型例子。

与其强迫农民迁入高楼,不如改善村落基础设施。现代化不是土地房屋的城市化,而是人的现代化。推土机推不出和谐社会,反而推掉了文化传统。自然村落积淀着中华民族的基因,既镌刻着中国人的过去,也孕育着中国人的未来。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要特别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有识之士曾如是说。但改善基础设施是慢工细活,而卖地建楼、建工业园区则可立竿见影、一箭双雕——既建了新区又发了大财。

应该说,近些年,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与地方官员包括农民本身急功近利的心态、理念、思维与行为方式密切相关。掠夺式的生产、开发,使许多原本山清水秀的乡村面目全非。业内人士认为,在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带来的农村居民在空间分布上的迅速集中,工业优先增长和依托工业的现代化农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污染企业向乡村的大规模转移以及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带来的面源污染的加重),使农村的产业结构从自然和谐型转变成自然对抗型,农村原有的具有强大环境自净能力的自然循环被破坏,原本可以自然消纳的生活污染物因超出环境自净能力而成害。加之农民为提高农产品产量而超量使用化肥、农药及大量使用农膜,加剧了土地、河流、池塘、地下水、空气的污染。

为尽快出政绩、尽快获利、尽快发家致富而不择手段,官员、企业、农民的这种急功近利,带来的是农村的畸形发展:经济上去了,房子漂亮了,收入增加了,环境恶化了,不宜居了。

急功近利的生产、建设、开发,显然是不可持续的。如果没有长远眼光,没有科学规划,没有法律的规范与制约,没有农村环境保护基本制度和基础体系建设,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就难以遏制,美丽乡村建设就不可能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赵蓓蓓)

 

宁夏:让职业技能培训惠及更多“三类”帮扶家庭
  新华网银川1月4日电(记者 谢建雯)记者近日从新华网
既要“面子新”又要“里子实” 大武口老旧小区改造暖民心
  “改造后,小区的路平了、灯亮了,家里暖和了,我们的心也暖和了。”近日,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永欣园小区9号楼居民孙群告诉记者。2021年,大武口区投资1.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