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技能大师] 高彩燕 吕国新 胡兴 王彪 肖惠敏 王进
观酒色、闻酒香、品入口,随之逐一娓娓道来……大众眼中,这样略显神秘的举动,宁夏昊王酒业的高级品酒师高彩燕每天都在重复。
高彩燕的办公室里,摆满了各种香型的白酒酒样,有市场销量很好的大品牌,也有名不见经传的“奇货”。她收集的酒样来自全国各地,有自己花钱购买的,也有朋友远道邮寄来的。“只要是市场上销售的白酒,我都会想办法收集,细细品尝。”
在企业品评室的桌子上,有近百个透明瓶子,每个瓶签上清楚地印着编号。“品它们的香型、成分、工艺,通过品评各种酒类,取长补短,提高自己产品的品质。”高彩燕说,上班的大部分时间,她都在生产一线或品评室。跟这些瓶瓶罐罐打交道二十多年来,她品过的酒,多达数千种。
(一) 在人们的固有印象里,浓烈白酒,一般是男士们的选择,品酒似乎是个男人气十足的职业,但高彩燕却成了其中的佼佼者。“女性独有的敏感、细腻,恰恰能提高品评的准确度,品出真正的美酒。”
高彩燕与白酒结缘,是在1990年。当时她从食品工程专业毕业后进入银川市酒厂中心实验室工作。对酒一无所知的她为了掌握酿酒生产工艺和技术,在长期高温、潮湿的酿酒环境中坚持工作,每天浸润在窖池、粮香、糟香和酒香中,身上到处散发着酒糟味。
2002年,银川市酒厂改制为银川昊王酒业有限公司,高彩燕在公司主要负责白酒的品评检验工作。为了学习和掌握关键技术,她经常到国内各名酒企业参观考察。在车间生产一线,从配料酿造到勾调,她常常亲力亲为。
高彩燕说,配料和酿造工艺上细微的差别,就能影响产品的品质和风格,“跟蒸馒头是一个道理,用发酵粉和老面酵蒸出来的馒头味道肯定是不一样的”,对每个细节的反复试验只是为了生产出符合质量安全指标和消费者口味、性价比最高的酒品。
在酿酒车间的工作经历,是高彩燕实现品酒师梦想的重要积淀。国家级白酒评委是每位白酒品酒师的梦想,但拿到这个资格并非易事,尤其在白酒产业并不发达的宁夏。高彩燕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坚持,终于在2010年拿到了国家级白酒评委资格。
(二) “品评白酒是靠品酒师精准的嗅觉和味觉,这个过程中仪器是无法代替的。”高彩燕说,人的感观能力是与生俱来的,但判断力要靠后天的训练。“闻酒识香”是一个品酒师最基本的技能,但练就一项准确品评酒品好坏的本领,成为真正的品酒师却需要不断打磨、日积月累。
为了提高品酒技术,高彩燕对生活中各种花草、瓜果等的味道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通过不厌其烦闻各种味道来锻炼嗅觉器官。“逛公园的时候,我也会认真闻、尝试记住每一种花的香味。白酒中含有的微量元素所散发的气味和花草、瓜果的香味是相像的。”
由于经常接触各种香味物质,久而久之便提高了对香味的辨识力,高彩燕从辨色闻香便能知白酒的身份,“是酱香型、浓香型、兼香型,一闻便知。”
品酒对品酒师的生理、心理条件都有极高的要求。为了保护感官的灵敏度,高彩燕多年来坚持素颜朝天,不化妆、不用香水,日常饮食保持清淡。每次品酒活动前,她都坚持不吃辛辣食物,同时保证充足睡眠,保证在精力充沛、感觉器官灵敏的条件下参加品酒活动,以免影响对酒的判定结果。
在别人眼中,品酒师也许都是“海量”。高彩燕虽然每天“豪饮”不少种白酒,但品酒之余几乎滴酒不沾。“品酒不等于酗酒,不是拼酒量。”
每年,高彩燕都会花很长时间到全国各地做市场调研,了解市场最新动态。为此,她失去了很多陪伴亲人的机会,家人对她的工作并不是很支持。对品酒数年的坚守,已不单单源于对品酒的神秘感,更多的是一种对酒的热爱和对梦想的追求。“工作虽然很枯燥、单调,但我并不认为有多辛苦,因为热爱、钟情于自己的职业,酒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了。”(宁夏日报 记者 张文攀)
“装备制造公司车间里出了两个大师!”最近,这条消息在西北轴承股份公司传开了,闻者无不赞叹。大家称赞的这两个大师是吕国新和胡兴。今年10月底,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自治区总工会等多部门联合开展评选“塞上技能大师”,两人均是西轴装备制造公司车工部技师,双双荣膺该称号。
要知道,这项荣誉的获得者全区仅有17名,都是在全区各行业拔尖的技术好手,他们让西轴成了仅有的有两人入选的单位。
求学若渴 共同进步 12月12日,记者在车间见到两人时,他们正和同事们加班赶制一批零件。胡兴上手操作车床,吕国新和同事们不时讨论工作方案。“几十年了,我们都是这样配合搭档,整个团队默契得像一个人。”吕国新说。
1989年,吕国新从西北轴承技校毕业后进入装备制造公司,从事车床操作。四年后,胡兴同样从西轴技校毕业,进入相同的岗位。一样的工作,脾气又合得来,从那时起两人开始了几十年的交情。“我俩的师傅在学校就是同学,我们是同事加师兄弟。”胡兴说。
当时西轴年轻人很多,业余活动丰富,吕国新和胡兴却偏爱学习。“朋友们叫着打麻将、打球我们很少参与,时间都用来学习理论、钻研技术了。”吕国新说。
上世纪90年代初,银川车工圈子里有个退休多年的老车工很有名,参加过六七十年代闻名全国的“倪志福培训班”。为拜师学技,每天下班后,他们从厂里坐一个小时班车到尹家渠一带拜访老车工,回家已是深夜,风雨无阻。老车工一开始并不情愿,但两人坚持不懈,时常虚心请教,帮忙干活。日子久了,老人被两个年轻人求学若渴的态度打动,终于开门收徒。在老车工的悉心教导下,他们的技术突飞猛进。
一有空,他们会经常坐到一块讨论问题,研究技术。慢慢地,厂里都知道装备制造车间有两个好学的青年。厂里一次次的技术比赛和培训中,两人不断成长,各自成了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
工作室成了技术核心 2013年,西北轴承公司让已是自治区首席技师的吕国新牵头组建“吕国新创新工作室”,从各车间选拔生产一线技术骨干组成。胡兴也名列其中,两人又开始了一段新的合作。
去年,为研制一个直线轴承项目,工作室成员们没日没夜干了一个月。开会探讨、画图、试制……一个月的攻坚克难,工作室硬是啃下了这块硬骨头,成功研制出产品,填补了我区在该领域的空白。
三年来,吕国新工作室取得30多项创新成果,为公司创造经济效益1800多万元。去年,工作室被自治区总工会正式授牌,成了区内五家以技师命名的创新工作室之一。
作为工作室技术骨干,吕国新和胡兴没少接到外单位的高薪聘请,但他们始终坚守岗位。“从学徒工到技师,是西轴让我们成长,人要有感恩的心。”吕国新说。
这些年,虽然合作取得不少成绩,但两人也有忧心事。“年轻血液跟不上,车工行业后继无人。”吕国新坦言。和学校开展校企合作,通过实训基地传授技艺;帮务工人员培训技术,参与技术扶贫……关于车工行业的未来,两人没少费心思,提出了不少建设性意见。(宁夏日报 记者 和牧川)
用青春和执着书写无悔人生
王彪,中电投宁夏能源铝业宁东分公司电解四车间主任,党支部书记。18年前,还是毛头小伙的王彪,凭着对事业的热爱,一头扎进铝冶炼这个行当,不懂就问,不会就学,为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面和专业理论水平,先后念完了宁夏大学财会电算化和宁夏广播电视大学有色金属冶金专业,并取得了国家级铝电解工职业高级技师资格。在短短的几年里,王彪将所学的专业知识与生产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熟练地掌握了电解槽的工艺流程,并对电解槽常见病态、工艺技术条件的合理控制都有了一套独到且行之有效的办法,王彪也因此成为了年轻的技术骨干。
默默无闻甘奉献
2011年7月,宁夏能源铝业宁东分公司400kA电解系列边建修边投产,王彪任宁东分公司电解四车间主任,负责车间设备的安装验收、缺陷整改及系列电解槽耐压试验。王彪和同事们一道吃住在厂房,用坚忍不拔的电解人特有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硬是把一道道难题给解决了,在短短的92天时间完成了144台大型预焙电解槽启动投产任务,创造了国内同系列启动投产最快纪录。
想方设法解难题
2014年12月30日,宁东分公司电解四车间4227#电解槽炉膛里正熔炼着30多吨电解铝液,突然电解槽的铁含量不断升高,如果不能查清铁量升高的原因,及时进行妥善处理,意味着该槽即将破损漏槽,有可能发生漏槽等重大事故。王彪不是没有选择,他完全可以选择紧急停槽,只需向上级打一个汇报电话即可,但他没有,而是用沉着冷静和过硬技术挽救了一台濒临损坏的电解槽,为企业节省了上百万元的大修费用。像这样的危机关头,王彪不知经历过多少次,每次他都能化险为夷,给公司节约了大量资金。
真心带徒不保留
为给公司培养更多复合型技能人才,王彪每年都能带出几个徒弟。对待徒弟,他始终做到工作上是师傅,生活上是兄长。在技术上只要是徒弟问到的,王彪一定倾其所能,毫无保留的把技术传承下去。至今他亲手培养的徒弟有8人拿到了技师资格证,13人获得了铝电解高级工资格证,刘西宁、李永明分别获得了中电投集团公司优秀共产党员及中电投劳动模范称号,还有很多徒弟获得了公司技术比武大奖,有的担任起车间技术骨干、负责人,有的已经走上了公司领导岗位。
潜心研究出成果
随着设备的更新,自动化调试的难度也在加大,要解决调试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就必须在技术上革新。为此,王彪利用业余时间努力钻研专业知识,阅读了大量的有关电解槽方面的书籍,学习电解槽工艺调控技术。为不断创新管理思路,组建了QC攻关小组,先后攻关了电解多功能天车液压系统和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缺陷,提高了设备可靠性。推广应用阳极测高系统、精控出铝系统,提高设备自动化水平,减轻员工劳动强度,降低人工作业误差,减少对电解槽工艺技术条件的干扰。实施了“悬挂自卸式碳渣箱”“电解质热料中转平台”“母线短路口绝缘板加高加宽防护措施”“防撞墩加固”等技术改造项目,多项技术革新成果在全公司得到推广、应用;完成了“多功能天车出铝风管技术”改造,该项目获得了国家经济实用型技术专利。
因为有梦想,才奋斗不息;因为有希望,才追求不止。王彪既没有多高的文化,又没有超人的智慧,但他以不甘平庸的钻劲、忠诚企业的情怀和默默奉献的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努力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也以他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期一名普通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怀。
平凡而不平庸,堵漏中的技能大师
1987年7月参加工作的肖惠敏,现为中国石油宁夏石化公司安检公司化肥维修部管工班副班长,自参加工作以来他一直从事管道安装和化工装置堵漏工作。在28年的从业经历中,他积累了丰富的化工装置堵漏经验,完成堵漏项目共计2000多项。多次完成了安全风险大、作业环境复杂、压力较高的漏点封堵项目,封堵过的漏点最高工作压力17MPa,最高工作温度540℃,最大设备法兰直径2400mm,给公司挽回了重大经济损失。
他独创的多项堵漏技术在炼油化工行业内均处于先进水平。他采用在阀门填料涵上钻孔攻丝并向填料函注入密封剂的办法,彻底替代了将阀门手轮及填料函整体包盒子封堵填料函的方法;针对一些中低压不规则阀门中口法兰泄漏,他采用钢带紧固法堵漏和钢丝绳勒紧法封堵;针对间隙大的法兰泄漏,他采用风铲捻缝技术,将金属垫片捻压变形挤入缝隙内封堵;这些创新方法具有封堵效果好、节省材料、缩短工期等优点,避免了非计划停产,确保了各类设备正常运转。
工作中他对操作技术能够及时归纳总结,钻研创新意识强,对影响装置长周期运行的隐患具有较强的技术攻关能力。自2012年安检公司创新工作全面开展以来,他积极带领带压堵漏创新小组开展岗位技术创新工作,不断摸索、创新现场堵漏新工艺和新方法,已完成的技术创新成果16项,连续两年在宁夏石化公司工会组织的科技创新项目评比中获得二等奖。发明的实用新型“高温高压管线堵漏胎具”,于2013年2月被授予实用新型专利证书;发明的实用新型“用于往复式待压堵漏枪内部的弹簧拆装工具”“一种90度弯头高压堵漏胎具” ,于2013年4月被授予实用新型专利证书;发明的实用新型“便携式滑轮结构”“F型加力扳手”“炉管护瓦结构及具有该炉管护瓦结构的高压锅炉”等三项申请已于2015年4月30日通过了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审查。
肖惠敏是一名普通的一线工人,多年来他始终坚持企业利益至上的理念。企业需要他到哪里,无论条件多么艰苦、作业难度有多大,他都会义无反顾地顶上去,以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斗志解决一个个影响装置稳定运行的隐患;他始终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当工人就要当一个好工人,干工作就要干到最最满意的理想和信念,处处多干一点,多想一些,不为索取,不图名利,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发亮,为自己的人生交上满意的答卷。
从技校走出来的“塞上技能大师”
王进作为宁夏电力建设工程公司的一名工人,从1994年技校毕业分配进公司到现在,不管是作为焊工还是焊接技术管理人员,他都能认真对待火力发电厂中的每一道焊缝。二十年来,他焊接的18000多道焊口经水压试验,无一渗漏,无损检测一次合格率达到98%以上。在担任技术员期间,先后主持完成了公司T91/ P91、T92/ P92、HR3C、CO2气体保护焊接等特殊钢材钢及焊接方法的焊接工艺评定工作,使公司焊接工艺评定达到100余项,可以满足1000MW火电机组的焊接施工,为电站锅炉承压焊口的焊接质量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在宁夏电建公司承建的世界首座超超临界空冷机组宁夏灵武电厂二期1000MW机组工程建设中,针对首次遇到的空冷技术,以“1000MW超超临界燃煤空冷机组空冷凝汽器严密性试验方法及检漏技术”为课题进行科技攻关。最后取得了空冷凝汽器严密性试验指标达到了238Pa/24h,远优于厂家1200Pa/24h的标准,此项成果荣获2012年度中国电力建设科技成果奖。针对世界首座超超临界空冷机组中新型耐热钢T92/P92钢现场焊接热处理,由他及同事完成的“内外壁加热热处理法在1000MW超超临界燃煤空冷机组中的应用”荣获2012年度中国电力建设科技成果三等奖。成果《1000MW超超临界燃煤空冷机组(超)大壁厚SA335P92钢焊接工艺优化研究与应用》成功解决1000MW机组(超)大壁厚P92钢焊接技术难题,为企业节约购买热处理设备252万元,并荣获第四届全国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三等奖。他参与建设的中宁电厂和宁夏灵武电厂焊接工程先后荣获2006、2008、2012年全国优秀焊接工程优秀奖、一等奖。个人先后被授予了“焊工技术能手”“宁夏回族自治区青年岗位技术能手”“先进操作法二等奖”“质量监督检查优秀个人”“首席技师”“技术能手”。
结合工作实践,参与编写的论文《T92钢焊接接头存在的问题及防范措施》电站焊接专委会第十一届学术交流会上被评为A类论文。先后在《电焊机》《现代焊接》《金属热加工》杂志上发表焊接论文4篇。针对火力发电厂机组建设,参与设计发明的“钢管对焊加热装置”获得国家发明专利“锅炉集箱或管道内杂物检查装置”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作为焊接技术人员,王进同志力求在技艺上精益求精,同时围绕生产实际,积极参加所在班组的班建工作,他所在的班组被评为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全国优秀QC小组。其中,2007年的QC成果获得中国电力建设企业二等奖;2008年的QC成果获得电力公司二等奖;2009年的QC成果取得电力行业三等奖。王进积极传授技能不仅自己脚踏实地的工作,更能带动其他员工一起进步。既教理论技术,更教实际操作技能,将自己精湛的焊接方法及诚信、务实的工作作风传授给他们。在他的带动下,焊接班共有十多名高压焊工稳定的上了岗,现在这些焊工均已成为各项工程建设的佼佼者,有两名焊工被公司评为技术能手,有两名焊工取得了2014年宁夏电焊工职业技能大赛第一名和第二名的成绩,并代表宁夏参加了第五届全国职工技能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