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大人民群众将有更多获得感
——代表委员热议政府工作报告
3月5日,正值惊蛰,北京春意渐浓。上午9时,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会。听取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后,代表委员们纷纷表示报告“很实在”“讲成就、摆问题”“定人心、鼓干劲”。
“在‘十三五’开局之年,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掷地有声,有数字,也有要求。在文化艺术方面,特别强调凝心聚力,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夯实共同的理想,对我们面临的形势有很准确的判断。在新形势下,怎样凝心聚力很重要,思想建设和精神建设尤为迫切。目前,很多人不再寻找精神家园,任凭自己在市场大潮中沉浮,这样最终要被大潮淹没。如何让心灵有一个归宿?文化的改革发展显得更加迫切。”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说。
“文化艺术应该渗透到所有领域,因为很多社会问题的根在文化上。”在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川剧院院长沈铁梅看来,总理的报告让她更加坚定了繁荣传统文化与戏曲艺术的信心。“‘十二五’期间,实施公民道德建设、中华文化传承工程等,发挥了文化艺术的引领作用。今后要进一步加大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保护力度。”沈铁梅建议,要继续强化传统文化及艺术的功能与作用,“‘十三五’时期,希望部委之间能够合作,因为繁荣文化艺术需要各界携手合作。例如,传统戏曲不仅要走进课堂,还应该在中小学教育中加大内容,真正实践‘美育’。”
“国家对文化的投入越来越大。扶持剧目创作、演出、人才培养,就是想让大家创作出高峰作品,把这些好的作品拿来为人民服务,更重要的是要讴歌时代的发展,讴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鞭挞丑恶,也把时代美好的东西传播出去。”全国政协委员、京剧表演艺术家张建国说。
“政府工作报告最鲜明的特点,也是最打动我的地方,是它突出了‘人民性’。”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文化厅厅长杨丽萍说。在她看来,报告从总结“十二五”成绩到规划“十三五”,再到安排2016年的重点工作,所有的落脚点都是“人民”。“这正符合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杨丽萍说,关于2016年文化方面的重点工作,报告切中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例如倡导全民阅读、普及科学知识、培育健康网络文化等,“这些都是以人民群众作为参与方与受益方,跟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息息相关的。”
政府工作报告回顾2015年工作时提到“加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广大人民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对于此,杨丽萍坦言,很多基层贫困地区对优质公共文化服务非常渴求,总理的报告让大家更加明确了目标,“十三五”时期,要继续把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放在重要位置。
作为来自基层的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甘南县兴十四村党总支书记付华廷说:“现阶段,城乡的文化差别还很大,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引导公共文化资源向城乡基层倾斜’,富裕起来的农民已经不满足于吃饱穿暖,他们有更高的要求,就是要充分享受文化生活。建议通过各种方式把农村的基础文化设施建起来,把农村的文化人才队伍建起来,把农村的群众文化品牌建起来,把党和政府的文化温暖在农民心里热起来。”
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沧州市政协副主席何香久也关注到报告中提到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我在之前的调研工作中发现,很多中青年农民工远离家乡,享受不到来自城市和农村的双重文化服务,成为双重文化的边缘人,这次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明确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工作,希望有更多的基层百姓感受到文化改革带来的红利。”
何香久注意到,全民阅读第三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中。“这对引领读书的风气、建设阅读环境是非常重要的,阅读改变的不仅是人们的知识储备,更是文化素养乃至全民族的文化气质。”何香久说。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加快发展文化对外贸易。这让我感触很深,这是对文化发展有了更高的要求。”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文联副主席余开源认为,除了传承发展中华文化之外,还要把文化“推”出去。“贸易就是要进入市场。总理在报告中指明了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发展错综复杂的局面,但同时也鼓励我们文化人要顺势而上。在很多地区,文化产业增加值连续高速增长,超过同期GDP增速,说明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性。现在我们的方向感越来越清晰了。”余开源说。
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画家李延声说:“整体来说,今年的报告很精练、很实在,在‘十三五’开局之年,给人一股力量,让大家充满希望。文化要深入人心,说明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文化要起到引领作用。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文艺为人民是艺术家的金科玉律。”(记者 王立元 薛 帅 胡克非 张建友)
稿件来源: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