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生态移民后传统文化不能丢
新华社银川1月2日电(许晋豫)近日,当记者来到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文化馆时,一张老虎剪纸在张娥子的剪裁下呼之欲出。
张娥子2004年从固原市隆德县生态移民到吴忠市红寺堡区,搬来前她所在的村庄就有剪纸的传统。“以前都是凭着感觉剪,移民搬迁后剪得少了,技术也差了。而现在文化馆的老师不仅教了专业的剪纸方法,还教画图,剪得好的还能卖钱,比整天在家喂牲口好多了。”张娥子说。
剪纸培训是红寺堡区移民文化人才培养基地设立的培训项目之一,此外,当地居民在基地还可以免费学习书法、装裱、回族刺绣等。
红寺堡区是全国最大的异地生态移民区,当地的20多万居民全部来自宁夏南部7县(区),其中一半以上是回族。不同方言、不同风俗习惯,使得许多生态移民带有独特的文化元素。“可是生态移民后,居民原有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格局被改变,一些传统文化逐渐被遗忘了。”红寺堡区文化馆馆长陈永康说,“我们建培训基地就是为了使这些传统文化能传承下去。”
文化人才培养基地吸引了不少居民前来学习,仅书法班就有70多个学生,今年44岁的家庭主妇王晓英便是其中之一。经过半年的学习,王晓英进步很快,提笔、顿笔已显流畅。
王晓英说:“在这里学书法,纸墨免费,老师还手把手地教,进步自然就快。与整天围着灶台转相比,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文化水平,学好了以后还能教孙子。”
为了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红寺堡区还在农村设立“农村文化大院”,由农村的文化能人提供场地,政府配备桌椅、电视、书籍等。2003年从固原市西吉县搬迁来的红寺堡镇光彩村村民杜敏滨是一位书法和木雕爱好者,生态移民前杜敏滨一边种地,一边跟着舅舅学木雕,如今这些爱好已能为他带来一些收入。
今年政府在他家设立了“农民文化大院”,这让他十分高兴。“虽然爱好书法和木雕,但我们终究还是农民,条件有限。‘农民文化大院’让村子里文化爱好者有了一个互相交流的场所。”杜敏滨说,在寒暑假以及节假日,村里的小孩也会到这里学习书法和绘画,以后碰到好苗子我会把自己的手艺毫无保留地传下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