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率先实现贫困地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
新华社银川10月4日电(记者 艾福梅)走进青砖青瓦的一排房子里,农民舍双喜和吴三俊正在象棋棋盘上对弈,观棋的村民不时指点一二,甚至亲自上阵“落子”。
“我们家的玉米已经收完了,所以来村部过过棋瘾。”50岁的舍双喜告诉记者,以前下棋都得去别的村民家里,现在村里有了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一应俱全,大家都爱来。
舍双喜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玉池村人。红寺堡区是全国最大的异地生态移民扶贫集中区,安置着宁南山区8县移民23万人,下辖64个行政村、5个城镇社区。
玉池村的村民都从固原市泾源县搬迁而来,他们的收入主要来自黄牛养殖,种植枸杞、黄花菜、玉米以及劳务输出。去年,村民人均收入5300多元。
今年6月,村里的招商引资项目——宁夏弘德福利制衣有限公司正式投产,已吸纳村里30多个闲散劳动力。新修的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就在制衣厂的旁边。
“之前我们没有文化娱乐场所,村民娱乐、看书没处去,现在不管是健身还是娱乐都有了地方,特别好。”玉池村党支部书记姚建伟说。
2016年9月系统部署,今年3月开工建设,9月底全面验收,宁夏用一年时间打了一场“攻坚战”,606个贫困地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部高标准建成投入使用,全面实现了贫困地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达标、全覆盖。
据了解,一年来,宁夏整合各方资金3亿多元,每个村都按“七个一”标准配套建成一个文化活动广场、一个文化活动室、一个简易戏台、一个图书阅览室、一套文化器材、一套广播影视器材及一套体育健身设施。
除这些村庄外,宁夏一些县(区)政府还“自我加压”,把其余村庄也纳入标准建设范围,红寺堡区就是其中一个。
据了解,红寺堡区仅有25个村位列606个村的名单中,但当地党委、政府克服财政压力,整合各类资金2400多万元,在64个行政村全部按照“七个一”标准建设综合文化服务中心。
红寺堡区区委书记丁建成说,红寺堡是移民地区,老百姓的文化背景不同,生活习惯也不同,要实现村民融合,一定要加大文化方面的投入,组织文化活动,让他们对移居地产生认同感,形成归属感,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管得好、能致富”的目标。
为更好地利用新建的文化阵地,宁夏采取“聘”“招”结合的方式为每个项目村配备文化专员,招募文艺骨干驻村组织文化活动。同时规定,图书阅览室每天免费开放,每月组织开展1次以上农村小戏、歌舞表演,每季度举办1期板报、开展1次以上群众性体育活动等。
“阵地解决了老百姓去处问题,要让农村文化活动丰富起来,还要在每个村组建不同文艺团队,培养文化领头人,通过他们组织活动带动所有人参与,真正增强贫困地区群众的文化获得感。”红寺堡区文化体育旅游局局长张耀忠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