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抗战建国”时期的成绩

17.08.2015  09:40

  黔二区抗战建国纪念币

  1938年7月2日,国民政府公布《抗战建国纲领》。其内容为:中国国民党领导全国从事于抗战建国之大业,欲求抗战必胜,建国必成,固有赖于本党同志之努力,尤须全国人民戮力同心,共同担负。因此本党有请求全国人民捐弃成见,破除畛域,集中意志,统一行动之必要,特于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制定外交、军事、政治、经济、民众、教育各纲领,议决公布,使全国力量得以集中团结,而实现总动员之效能。

  在“抗战建国”运动的鼓舞下,西北的战时工业和民族工商业得到迅速发展。日军侵占华北和绥远,宁夏与平津的商路阻塞,货物来源中断,人民生活和军政需要遭遇很大困难。宁夏官商各界着手兴修道路、兴办工业、加强农业,以解决迫切的需要。

  20世纪30年代初,宁夏只有3条省际干线:宁夏分别至包头、兰州、平凉,以及4条省内支线:银川分别至盐池、灵武、豫旺堡、定远营。马鸿逵入主宁夏后,于1933年成立宁夏省道管理处,并制定了《宁夏省道建设计划》。从1934年至1936年大规模筑路,完成了宁包、宁兰、宁平公路的改道和修筑,修筑石嘴山至大坝畜力车道和农村道路。抗战前后,整修宁夏至平凉公路,西安行营工程处也对西兰公路进行了修缮,使其成为宁夏与陕西、甘肃交通的重要路线。1940年宁夏境内的公路汽车运输业务由国民政府交通部统一管理。交通部对宁兰、宁平两条线路逐渐修筑,提高了省道干线的质量。公路兴修推动了宁夏汽车营运业务的开展,但主要还是为政府的军事政治活动服务,民间的商业往来、货物运输依然靠驮运、大车及黄河水运。1934年,宁夏开始了航空运输这一新兴交通事业,由中德欧亚航空公司开通宁兰支线,后延至包头,机场也由东昌、新满城、西花园三易其址。1939年德国因忙于战争,调回部分飞机,兰宁航线遂告停顿,直到1948年“中航”开通宁绥航线,宁夏再次恢复航空班机。

  抗战前,宁夏基本处于旧式手工业阶段,科技文化教育落后。建省时,仅有甘草制膏、面粉、制革、电灯公司、毛织、火柴、玻璃、陶瓷、铁、酒精灯工厂。至1933年,全宁夏省除了中宁的石沟驿和贺兰山的大武口有几家土法开采煤碴子、干炭,中卫县上河沿生产烟煤外,石嘴山(属平罗)有一处瓷窑,洪广营有一座落后的熬制甘草膏的厂子,省城银川市仅有一些以手工操作的小作坊,没有任何近代工业设置。抗战爆发后,宁夏兴起了一股办厂热潮。据1942年马鸿逵官方材料,宁夏有工厂16家,除义兴、中和两小厂系官商合办外,其余皆为马鸿逵政府官方所创办,工人约1500人,系用征兵方法征来;除电灯公司和面粉厂外,其余14家皆抗战中建立。这些企业虽为官办资本,但毕竟是宁夏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兴办近代工业的运动,生产规模超过了以前的私人作坊,技术水平也有很大提高,对提高社会生产力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

  农业和畜牧业一直是宁夏的优势产业,常年军阀混战,使得水利失修,劳动力锐减,农业经济衰败。抗战期间,宁夏省政府逐渐感到农业的残破已经严重危及其统治地位的稳固,开始重视农业的发展。1942年,宁夏省政府将农林局改为农林处,马鸿逵兼任主任,刚从中央大学农业园毕业的罗时宁被任命为副处长,他致力于宁夏农业的改进,对于农业行政及技术建树颇多,曾受到国民政府、农林部、宁夏省政府的嘉奖。在科学技术十分落后的情况下,农林处积极实验棉花、烟叶、甜菜和桑蚕种植养殖技术,并在全省推广实行。制定《垦荒规程》,鼓励农民开垦黄河两岸及河中滩地。1940年宁夏省政府设立林业局,大力发展植树造林事业,在宁平公路两侧栽种树木为全国造林之典范,在各省采用强制造林办法,征工营造,并发动农民造林运动。宁夏省政府对水利建设也较重视,设有水利督导专员和水利研究组,每年清明至立夏对渠沟进行修挖整顿,形成“清明上渠,立夏开水”制度,提高水利灌溉管理水平,改善灌溉条件,这些工作为保证水利畅通,防止和减少黄河塌岸毁田均有积极有效的作用。

  文化教育方面,1941年统计全省有中等学校16所,有图书馆1家,宁夏民国日报社、文化服务社、印刷局各1家。

  抗战时期是宁夏建设事业取得显著成绩的阶段。抗战时期宁夏的建设成就,除得力于宁夏政府的倡导外,一批知识分子、技术人员,如罗时宁、梅自逵、梁飞彪等不畏艰难、奋发创业的作用尤为重要。 (倪会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