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大力支持 他们放弃北上广回银创业
因大城市高昂的成本、糟糕的环境、拥堵的交通、氛围浮躁等因素,越来越多的创业者不再将北上广列为创业首选。回家乡创业,成为很多银川人的选择,更好的政策、更低的成本、更多的机遇,这里也许更接近成功。
触动
故乡人的质朴创业中也有体现
2011年,马军从沿海城市回到银川,创立了一家软件开发公司,主要为企业制作门户网站、网络管理系统以及电子商务平台。2014年8月,该公司创立的“志愿银川”平台正式上线。马军认为创业氛围非常重要,“回来创业更多的是一种情怀,这些年我也去过很多大城市,创业环境相对浮躁,银川同行间也有竞争,但更多的是合作和共赢”。
曾在深圳一家大型手游公司工作4年的杨菲近期也想回家创业,他从年初开始进行多次考察,感觉两地创业氛围大不相同。
杨菲在深圳做开发时,同行大多融200万元~300万元资金,找一个大户型的居民楼做开发。创始人有大型互联网公司的背景,产品做几个月之后,团队就会出来宣扬用户有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和银川的同行交流时,则很少听到华丽的数据。他发现银川的公司融资很少,启动大多靠自己筹钱,没钱做推广、买数据,只踏踏实实地做产品。
有一次,杨菲问起一家公司的产
品用户数,对方如实告知只有1.2万用户:“但每个用户的平均收入值达到30元,就有五六万元营收。够发工资了,大家就能继续做,很满足。”
“在银川听到最多的是如何能把产品做好。没那么多浮夸,大家都很努力。”这种质朴让杨菲有所触动。这些创业者中很多也是从大城市回来的,杨菲发现,他们很享受创业的过程,出门买个可乐的功夫,也能同旁边的同行自然而然交流几句。大家都没什么距离感,亲切、真实。
尴尬
在大城市当CEO也许买不起一套房
除了马军所说的故乡情怀,吸引这些创业者回银发展的另一个原因是成本。
高凌是一家本地电商公司的合伙人,谈到8年前在北京的创业经历,他感慨道:“如果找到天使投资人固然好,但大部分创业者都非常渺小,他们顶着CEO头衔在大城市连套房都买不起,竞争那么激烈,没钱分分钟都会关门。”
按高凌的说法,他所经营的电子商务不再是短期内的竞争,而将是马拉松式的创业行为。在经历创业早期的高歌猛进之后,高凌开始考虑企业的长足发展问题。作为较早赴京的创业者,他看清北京各方面成本飙升的速度已远超出了自己的承受范围。
“三年前北京五六环间平均房价就超过了两万,那时在北京有套房对我来说是天方夜谭。现在我到了该结婚生子、赡养父母的阶段,继续留在北京不现实。”他说。
优势
支出小政府帮成本节省不少
另一位北漂黄雯在北京有8年的化妆品营销培训经验,2014年,她放弃了猎头公司高薪聘请,回银川做起了微商,随后用赚到的第一桶金开起了实体店,不到两年时间已发展为4家门店,培养了微商代理100多人,利用实体店结合微商的形式,现在月营业额超过30万元。
黄雯坦言,这样的成绩如果在北京很难实现,她告诉记者,在北京租一个约200平米的门店一年要60万元到100万元,在银川只要十几万元就可以搞定,创业成本节省了很多。
“自从去年搬进银川iBi育成中心后,100多平米的房租完全减免,税收上也有优惠。”马军说:“公司发展与政府的扶持也分不开。”在他看来,银川IT行业起步较晚,恰恰也是一种优势。马军在亚信联创科技(中国)有限公司有过5年的工作经历,他告诉记者,大城市的互联网产业比较发达,他们的先进经验正好可以拿来借鉴,另外,政府部门和企业更愿意和同城的互联网公司合作,这样能够保证后期的服务。
问题
本土人才问题制约企业发展
人才是互联网创业公司的核心,甚至是唯一资源。在银川有很多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但人才问题也一直制约着很多企业发展。“北京有众多国内顶尖大学输送人才,沿海城市有很多研发基地,可以掌握最前沿的信息。”马军说。
“最大的成本就是人员成本,培养一个新人掌握技术需要两年,这两年里公司对新人只有投入,两年后才会有产出。”马军告诉记者,公司现在发展非常快,正是用人的时候,但软件研发团队只有12个人,公司里的核心人才都经过了4到5年的培养。
市场上能直接上手的人才非常少,平均一年能招到两个合适的就不错了。
2月21日结束的“第六届宁夏(银川)沿黄经济区春季大型人才交流会”上,一位律师事务所负责人也表示,“现在互联网法律人才非常稀缺,既懂技术又懂法律的复合型人才太少了。”
记者 闫茜
■相关新闻
今年我市将落实1000万元用于人才项目
银川新闻网讯(记者 闫茜)记者从银川市第一季度组织工作联席会议上了解到,今年,我市将全面推进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申报实施约20个自治区人才项目和外专项目,落实1000万元项目资金。围绕生态纺织、通航产业、电子商务、健康养老等新产业、新业态,实施约30个优势特色人才项目。
同时,还将加快推进银川国际人才公寓项目建设,发起成立国际人才交流俱乐部,举办人才沙龙等活动10场次。依托重点项目、重大工程,采取多种形式引进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生态纺织、现代金融、电子商务等重点领域的创新创业团队40个,行业领军人才、知名专家和海内外高层次人才10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