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明的银川温度
从本月开始,每个月的20日被确定为银川市“全民公益日”,所有志愿者和公益团体,都可以在这一天当中方便地参与到就近的公益活动当中。
“全民公益日”的一大特色就是“小切口、大氛围”。整个活动当天,各类特色的公益活动分散于社区、街道、公共场所,总数达到28个,形成了全市周知的良好氛围。
但如果仔细总结,“全民公益日”还呈现出更为丰富的体验,比如便利化的公益服务、普惠性的行动目标、精准化的公益项目、高效率的运作模式和务实性的服务方式。
在很多社区进行的活动中,基本上都是市民力所能及的公益项目,比如衣物捐赠、垃圾分类等。这种低门槛化的设计,邻家化的布局,让普通市民可以便利化地参与到公益日的活动中,在家门之外,举手之间,便会体验到“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公益气氛。而这些公益活动的受众,则会因为他人的举手之劳,获得更具普惠性的帮助。
城市经济无论怎样发展,最终凝结的都是城市文明的果实。过去的10年,银川经历了历史上最快的经济发展阶段,与之伴随的,则是城市公益从萌芽开始壮大,并形成了13万注册志愿者的规模。
事实上,这13万注册志愿者仍然不是全部,更有大量的市民,拥有足够的余力从事公益事业,比如义工、帮扶、捐助等,他们的行为更具随机性,需要引导和支持。但由于长时间缺乏一个开放式的公益平台,因此银川仍有巨大的公益力量无法完全释放。
此外,随着经济生活的活跃,以及社会分工的细化,也凸显出表现各异的困难群体,除了经济上需要帮扶的人群,更有需要法律咨询、专业技术、精神卫生方面支持的市民。而这种丰富性,往往是传统的志愿者服务所无法满足的。
换言之,“全民公益日”这样的“公益服务体系”便有了双重含义。一方面是面对受众的公益服务,另外则是对公益服务本身提供的服务。让整个志愿者群体形成以企事业单位为主干,民间公益团体为树枝,个体志愿者群体为叶芽的公益生态。
黄小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