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党委十一届六次全会做出了开放宁夏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主动融入开放宁夏建设,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彰显质监作为,真正做到解放思想、主动作为,对新形势下质监事业发展至关重要。
一、树立“服务、监管、指导”并重理念,切实履职尽责
李建华书记指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全力推动开放宁夏建设。”在全区质监系统实行分级管理的形势下,质监部门必须解放思想,转变管理模式,树立“服务、监督、指导”并重理念,切实履行好质监各项职能。 一是在履行服务职能上 。围绕自治区重大项目工程,增强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全力帮扶企业解决难题。 二是在履行监督职能上 。加强对基层工作的督查、调研,密切关注基层质量发展工作动态,认真做好顶层设计,完善随机抽查机制,切实加强特种设备、重要工业品和重点消费品事中事后监管,确保质监工作在分级管理后有序衔接。 三是在履行指导职能上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沉下去”等方式,加大基层执法人员培训,有效支持市县质监业务工作顺利开展,做到行业上下联动,部门协调合作,实现无缝链接,确保监管到位。
二、围绕重点产业发展,提升检验检测能力
按照《宁夏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和“一带一路”战略、开放宁夏建设总体要求,围绕重点产业发展,提升检验检测能力,解决我区部分项目“检不了、检不准、检不快”等问题,努力适应开放宁夏建设需求。力争年内完成宁夏产品质量综合检验检测中心项目建设,以及国家煤化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批复筹建。加强对国家羊绒及其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运行管理,辐射带动全区及周边羊绒产业发展。争取国家质检总局批筹葡萄酒、生态纺织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中心。发挥“国字头”检验中心在产品检验检测、技术开发集成创新、标准制定及推广实施、技术检验人才队伍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建立以国家级质检中心为龙头,区级技术机构为主体,市级技术机构为支撑,吸纳具有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参与质量检测,形成覆盖全区重点产业发展的技术保障体系。
三、创新服务方式,营造“两优”发展环境
以“质监窗口”为平台,以12365投诉举报热线为纽带,以质量业务工作为载体,积极创新服务理念和方式,树立质量部门良好的对外形象。 一是优化审批环境 。坚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转变职能、优化服务”原则,优化审批流程,巩固质监窗口“集中管理、集中办理、审管分离”和“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服务”成果,对重点企业和项目特事特办、开辟绿色通道。 二是 优化社会环境 。加强企业质量信用监管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约谈、失信企业“黑名单”公示、企业质量失信惩戒等制度,并通过电视、报纸和门户网站、微信平台等媒体向社会公开,营造人人参与质量、人人监督质量的社会共治格局。 三是优化人才环境 。继续加强与区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质量创新机制,广泛开展质量管理业务知识培训,提升质监工作整体水平。
四、围绕向西开放,加快标准化建设
坚持把标准化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作来抓,充分发挥标准的技术引领作用,全力推进“阿拉伯国家标准化研究中心”建设,加快与阿拉伯国家在标准化领域和经贸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以标准的“互通、互认、互信”为契机,消除阿拉伯国家贸易技术壁垒,为我区和国家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赢得更多的理解和支持,打造“国家向西开放的重要平台”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支点”提供标准技术支撑。以银川保税区为技术标准孵化基地,搭建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技术标准服务平台,积极探索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化管理新模式。同时,深入推进宁夏枸杞、贺兰山东麓葡萄酒等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保证地理标志产品的质量和特色。开展《贺兰山东麓葡萄与葡萄酒标准体系研究》及地方标准制修订工作,服务贺兰山东麓葡萄文化长廊建设。
五、落实自治区质量奖励制度,提升宁夏品牌影响力
以贯彻《质量发展纲要》、《中国制造2025》为契机,认真落实自治区质量奖励制度,全面推行卓越绩效管理模式,提升全区质量总体水平。力争通过3至5年努力,在全区培育1000家实践卓越绩效模式企业,培训1000名掌握并实践卓越绩效评价标准的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培育50名质量奖评审专家,有效提升全区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和经营绩效。大力实施名牌发展战略,建立品牌培育、激励工作机制,引导企业积极争创“宁夏名牌”和自治区质量奖,培育和扶持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市场竞争力强的骨干企业,推动宁夏制造向宁夏创造转变、宁夏速度向宁夏质量转变、宁夏质量向宁夏品牌转变。加大我区特色农业区、产业聚集区、高新技术产业区、现代服务区、旅游区等各类园区的品牌示范创建活动力度,大力推动吴忠国家级清真产业园区、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中宁枸杞、盐池滩羊等地方性区域品牌示范区建设,形成品牌集群效应,提升区域产品品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