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醒"土地重焕生机 农村"新土改"之"平罗经验"
原题为: "苏醒"土地重焕生机 探寻农村"新土改"之"平罗经验" ②
一望无边的稻田勾画出江南胜景,连片的制种基地绿意盎然。供港蔬菜基地里,旋转喷头喷出的水雾在阳光下变幻出一道道彩虹……在全国农村改革实验区平罗县,伴随“新土改”各项工作的推进,农村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明显提速。有的农民当起了家庭农场主,有的农民当起了股东,还有的一边坐收地租一边在城里当起了产业工人。
“在家门口实现了致富梦,这在过去想也不敢想。”昨天,在平罗县城一家汽车修理厂,正在修理小轿车的丁龙对记者说。
新生活——“转”出来
丁龙是平罗县渠口乡新桥村人,他与父亲丁生海、弟弟丁超3家一共有78亩土地,2012年全部流转给村里的家庭农场种植,每年土地流转收入5万余元。父母故土难离,留在家庭农场打工,年工资收入3.5万元。丁龙和弟弟进城学得一技之长,他修理小轿车,弟弟是电焊工。哥俩都在城里买了房子和小轿车。“如今走在街上,谁还能分出城里人农村人呢?”丁龙说,这都是土地流转带来的变化。
2012年,平罗县探索出台《平罗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土地流转和经营管理暂行办法》,建立了经营主体准入、监管、考评、扶持、退出机制和向规模流转经营主体颁发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权证书制度,积极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业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四大经营主体。在贷款贴息、购机补贴等方面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和经营主体的扶持,对其流转土地每亩给予30元至50元补贴,对建设晒场、机库和仓储等基础设施用地优先审批,并给予总投资30%的补贴。灵沙乡统一村的马兴红是政策的受益者之一。
过去,马兴红自己种了100多亩旱地,每年除种子、化肥、淌水和人工等各种费用,每亩地也就净赚八九百元。2012年,在县有关部门帮助下,他的海旺家庭农场流转了1780亩地,全部种上了优质水稻。“水稻收割后,吴忠富胜米业照单全收。”马兴红给记者算了一笔账,2014年,海旺家庭农场水稻产量110多万公斤,产值168万元,给村民付流转费71万元,同时季节性用工三四十人,净赚了68万元。“建设晒场、仓储、机库时,县上补贴了12万元,买粮食通风烘干设备时,县上又补贴了7.1万元,同时还拿到土地流转补贴4.8万元。”马兴红说,平时经常有农技人员过来进行技术指导,县上的包扶干部也时常来帮助解决困难。今年,农场又增加了小麦制种、中药材种植等。“年底收入争取超过100万元。”面对未来,马兴红信心满满。
目前,平罗县土地流转面积已达36万亩,超过全县耕地的35%。全县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311个,建成示范性规模经营主体39个,培养新型职业农民2240名,规模流转土地23.5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