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原的青铜时代

09.03.2017  21:36

王大户墓地出土的动物形牌饰。

              2007年7月17日,彭阳县古城镇王大户村一村民犁地时发现了大量泡饰、刀具、牌饰等青铜器文物。

              经过一个月的发掘,考古人员先后发掘了7座墓葬,出土7具人体尸骨、近300件青铜器、陶器以及200余颗绿松石、玛瑙和180余件马、牛、羊头骨。

              近日,《王大户与九龙山——北方青铜文化墓地》考古报告出版发行。该报告以王大户、中庄、九龙山春秋墓地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固原地区青铜器文化墓地进行了系统研究。

探寻古墓悬疑

              王大户墓地的每座墓葬均为单人仰身直肢葬,头低脚高。随葬品以青铜器为主,青铜器以北方系青铜文化中的短剑、矛居多。青铜器装饰方面,以动物形象为装饰题材,如虎、鹿等。陶器和骨器很少,除凿、斧等日常用具外,未见农业生产工具。在人骨上有马、牛、羊等牲蓄头骨层层叠压,每座墓葬均有二三十件牲畜头骨作为殉葬品。

              该报告通过古DNA技术分析认为,居住在王大户等地的彭阳古居民,起源于北亚蒙古人种,是南下的游牧民族。春秋战国时期,固原彭阳一带主要生活着义渠戎和乌氏戎,但具体是游牧民族的哪一支呢?

              考古界倾向认为是“乌氏戎”。

              王大户已发掘的7座古墓都出土了青铜兵器和车马铜饰,加之每座墓葬都有二三十件马、牛、羊头骨殉葬。因此,有人推测,葬于该墓之家族为富贵人家。甚至有人根据出土的大量刀、剑、戈、矛等青铜兵器及马具,推测王大户墓地可能是一个游牧民族将军的家族墓地。

              也有人认为,这个墓地主人只是一个“好带刀剑”的平民,殉葬的牛头马面是人们日常吃肉时积攒下来的动物头骨。墓主人埋葬时,家人把这些动物头骨叠压在人骨上,用于恐吓、震慑盗墓贼。

              对于这些推测,该报告没有肯定,也没否定——“将随葬品的多寡与社会阶层的高低直接对应的理论一直以来备受争议,尤其是在仅有的墓葬材料的情况下,很容易得出片面结论。”“从头骨的完整性尤其是马头带第一寰椎分析,这些殉牲是殉葬时宰杀的。

              王大户墓地出土了两具幼童尸骨,一名幼童墓室里陪葬着小短剑、牌饰等青铜器,以及松绿石、玛瑙等首饰,有人据此推测其为女孩;另一名幼童墓葬只有小短剑、牌饰等陪葬品,没有首饰,因此可能是一个男孩。

              幼童因何死亡?一种推测认为,可能是因病先后夭折,另一种推测是一个家庭或一个家族集体遭遇不幸而死亡,亲友怜其用其家族生前财物如马、牛、羊及青铜器、首饰等厚葬。第三种推测说,权势人家用童男童女殉葬。

固原的青铜时代

              在王大户墓地发掘之初,宁夏考古研究所所长罗丰就提出,“要创造性地把考古经验与现代科技手段结合起来,解决目前肉眼和经验不能解决的考古问题。

              把现代科技手段应用到考古实践中,是《王大户与九龙山——北方青铜文化墓地》考古报告中的最大亮点,得以精准再现固原青铜时代的生活情景。

              通过对王大户、中庄墓地出土的6例人骨进行古DNA分析,重建遗传结构,从分子角度揭示了固原地区古代居民为北亚类蒙古人种。

              通过对这三个墓地出土的马、牛、羊殉牲进行古DNA分析,发现固原地区饲养的家畜,从新石器时代到春秋战国青铜器时代,甚至到现代存在着群体的基因连续性。并发现不同家畜之间可能存在不同模式,即固原青铜时代,马、牛和绵羊存在很多的基因单倍型,表明这三种家畜是人群间主要贸易对象,而宁夏的古代山羊和内蒙古地区的古代山羊之间没有共享基因型,遗传结构存在较大差异,说明山羊不是古代人群贸易的主要对象。

              通过对王大户、中庄墓地出土的人骨C、N同位素比值测定,窥视了固原青铜时代居民的食谱。表明先民在日常饮食中保持着较高比例的动物性食物摄入,过着“随畜牧而转移,其畜之多,则马、牛、羊”的原始畜牧生活,而“无耕田之业”。

              人骨鉴定发现,固原青铜时代居民患有口腔疾病,特别是牙周病引起的齿槽萎缩及骨赘增生病变的现象比较普遍。

              在葬俗方面,从随葬品分层放置来看,当时有一个边掩埋边放置遗物的葬仪;陶器打碎、青铜兵器折断、饰件破碎、费昂斯串珠散落等现象可见,当时存在毁器的葬俗。马、牛吻部朝东,这种朝东的文化情感,体现了西死东生的生死轮回观念。(记者 王玉平 文/图)

              稿件来源:宁夏日报